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蒸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蒸勞
定義與病因
骨蒸勞,又稱「骨蒸」,為中醫病名,屬虛勞範疇,多因腎陰虧虛、髓枯骨弱所致。其名「骨蒸」,意指熱邪深伏骨髓,如蒸炊之狀,發為虛熱纏綿之證。此病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·治骨蒸勞諸方》,描述其主症為「腰脊不舉,足不任身」,即腰脊無力、下肢痿弱,甚則步履艱難,皆因腎主骨生髓,腎虛則髓海空虛,骨失所養。
病機與證候
- 腎陰虧虛,虛火內灼:
腎陰不足,陰不制陽,虛火內生,燔灼骨髓,故見骨蒸潮熱、午後顴紅、夜間盜汗。熱邪久伏,耗傷精血,進一步加重骨枯髓減。 - 髓枯骨弱,經絡失養:
腎虛髓少,骨失濡養,則腰脊痠軟無力,足脛痿弱;甚則「骨痿不用」,如《素問·痿論》所言:「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」 - 兼夾痰瘀,久病入絡:
若病程遷延,虛火煉液成痰,或氣血瘀滯,可見肌膚甲錯、形體消瘦、咳痰帶血等痰瘀互結之象。
鑑別診斷
- 與普通陰虛發熱區別:骨蒸勞之熱源於骨髓,熱勢不揚而纏綿,伴明顯骨節痿弱;一般陰虛發熱則以五心煩熱、口乾舌燥為主,筋骨症狀較輕。
- 與癆瘵(肺結核)相關性:古醫籍中,骨蒸勞常與肺癆並論,因癆蟲襲肺可下耗腎陰,引發骨蒸;然骨蒸勞未必皆由癆瘵所致,腎陰自虧者亦可獨立成病。
治法與方藥
- 滋陰降火,填精補髓:
主方選用《丹溪心法》大補陰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龜板),或《醫宗金鑑》清骨散(銀柴胡、胡黃連、秦艽、鱉甲等),以清退虛熱、滋養腎陰。 - 強筋壯骨,益氣養血:
若兼氣血兩虛,可配伍當歸補血湯(黃耆、當歸);精髓空虛甚者,加鹿角膠、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,峻補精血。 - 化痰通絡,標本兼治:
痰瘀阻絡者,佐以鱉甲煎丸或大黃䗪蟲丸,緩消癥積而不傷正。
古籍論述
- 《外臺秘要》云:「骨蒸之候,夜間潮熱,皮膚甲錯,漸成羸瘦。」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骨蒸,陰虛極也,其熱從骨縫中出,故曰骨蒸。」
骨蒸勞為虛損重證,其治需緊扣「補腎填髓」之本,兼顧清熱、化痰、活血等標證,療程綿長,須循序調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