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蒸孩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蒸孩勞
骨蒸孩勞,又稱「疳癆」,屬中醫兒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幼科要略》。此證多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致氣血虧虛,陰精耗損,虛熱內生,久則成勞。其病機與「疳證」「虛勞」相關,臨床表現以形體羸瘦、骨蒸潮熱、盜汗、咳嗽氣短、食欲不振等為主,嚴重者可見發育遲緩、毛髮枯槁等虛損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不足:父母體虛,或胎中失養,致小兒元氣薄弱,腎精虧虛。
- 後天失調: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氣血生化無源;或久病耗傷,肺腎陰虛,虛火內灼。
- 感染蟲積:疳積日久,蟲擾腸胃,營養吸收受阻,氣血漸衰,轉為疳癆。
證候特點
- 骨蒸潮熱:午後或夜間發熱,熱自骨髓透發,伴顴紅、手足心熱。
- 盜汗:寐中汗出,醒後即止,多屬陰虛火旺。
- 咳嗽氣短:肺陰不足,虛火灼津,久咳少痰,甚則痰中帶血。
- 形體羸瘦:肌肉消削,面色萎黃或蒼白,腹部青筋顯露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本病以「陰虛內熱」為本,涉及肺、脾、腎三臟,治療以滋陰清熱、調補臟腑為主,輔以健脾消疳。
- 肺腎陰虛證:宜滋陰降火,方用秦艽鱉甲散加減,或清骨散以清虛熱。
- 脾胃氣虛證:治以健脾益氣,選用參苓白朮散,佐以消疳化積之品如雞內金、使君子。
- 氣血兩虧證:以人參養榮湯補益氣血,若兼陰虛火動,可配合黃連阿膠湯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疳證:泛指小兒脾胃虛弱、營養不良之病,若遷延成勞,則轉為「疳癆」。
- 骨蒸:形容熱邪深伏陰分,如從骨髓蒸騰而出,為陰虛發熱之典型表現。
此證屬慢性虛損性疾病,早期調治尤為關鍵,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重視調理脾胃與滋養陰液,以阻斷病勢進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