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蒸
病名
- 五蒸之一
骨蒸為中醫「五蒸」病症之一,其特徵為發熱似從骨髓深處蒸騰而出。《外臺秘要》卷十三記載:「骨髓中熱,稱為骨蒸。」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進一步闡述:「蒸病有五。一曰骨蒸,其根在腎,且起體涼,日晚即熱,煩躁,寢不能安,食無味,小便赤黃,忽忽煩亂,細喘無力,腰疼,兩足逆冷,手心常熱。」此症多因腎陰虧虛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熱邪深伏骨髓所致。臨床表現
- 發熱特點:晨起體涼,入暮則熱,熱勢綿綿,如蒸如灼。
- 兼症:心煩躁擾、夜寐不安、口淡無味、小便短赤、精神恍惚、氣短喘促、腰膝痠軟、手足心熱而兩足逆冷。
- 嚴重者:陰虛火旺,蒸灼津液,可演變為「疳證」,侵蝕五臟。
- 其他證候:盜汗、遺精、夢交,或女子月經不調等虛勞之象。
病因病機
骨蒸之根在腎,與陰虛內熱密切相關。腎陰虧損,相火妄動,虛熱內熾,深伏骨髓,故見骨蒸潮熱。久病不癒,陰精耗傷,可進一步累及他臟,形成虛勞重證。治法方藥
- 養陰清熱:以滋腎陰、清虛熱為主,常用方劑如《衛生寶鑑》之秦艽鱉甲散(秦艽、鱉甲、地骨皮、青蒿、知母等),或柴前梅連散(柴胡、前胡、烏梅、黃連等),滋陰透熱,調和營衛。
- 隨證加減:若兼盜汗甚者,可加煅牡蠣、浮小麥;遺精夢交者,酌加芡實、金櫻子;陰虛火旺明顯者,配合知柏地黃丸。
骨蒸亦為「二十三蒸」之一,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到:「骨蒸,齒黑。」此為虛熱久灼,腎精虧竭,齒失濡養之危候,需急顧真陰。
- 指癆瘵
後世醫家將骨蒸與「癆瘵」並論,如《雜病廣要》直言:「骨蒸即後世所稱癆瘵是也。」癆瘵多由癆蟲侵蝕,或久病虛極,陰陽俱損,症見咳血、羸瘦、骨蒸潮熱等,與骨蒸病機相通,然癆瘵更重傳染性與臟腑虛損。
相關條目
參見「蒸病」、「五蒸」、「二十三蒸」、「癆瘵」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