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氣
病氣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指已侵入人體並導致疾病的邪氣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強調邪氣與人體正氣相互作用後的病理狀態。《素問·痺論》提及:「痺……其熱者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痺熱。」此段經文說明,當病氣盛於體內,與陰陽失調相結合,可引發如痺熱等特定證候。
病氣的形成與特性
- 邪氣內蘊: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內傷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等致病因素,若未及時祛除,深入臟腑經絡,即轉化為病氣。其特點為「滯留性」,可阻礙氣血運行,進一步衍生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。
- 與正氣相爭: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言:「邪氣者,虛風之賊傷人也。」病氣的強弱取決於正氣盛衰。正虛則病氣易熾,正盛則邪難留存,故《內經》有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之論。
- 動態演變:病氣可隨經絡傳變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之「傳經」,或依五行生剋影響他臟(如肝病及脾的「木乘土」)。其性質亦可轉化,如寒邪鬱久化熱,形成「寒包火」等複雜病機。
病氣與證候的關聯
病氣性質不同,臨床表現各異:
- 風病氣:善行數變,見於遊走性疼痛、眩暈。
- 濕病氣:纏綿黏滯,多現身重、苔膩。
- 熱病氣:燔灼急迫,易致高熱、瘡瘍。
中醫治療強調「審因論治」,如《醫宗金鑒》主張「治病必求其本」,需辨明病氣屬性後施以汗、吐、下、和等法,或結合針灸導引疏通經氣,使「邪有出路」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以六經辨病氣傳變,吳鞠通以三焦分消濕熱病氣,均體現此理論的臨床價值。
病氣學說不僅涵蓋外感內傷,亦與「伏邪」理論相關,如《溫熱論》所述「邪伏膜原」,提示某些病氣可潛伏人體,待時而發。此類深層病氣需透邪外出,方能使機體恢復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