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針

骨針為古代針具之一,以動物骨骼磨製而成,其形細長而尖銳,兼具縫紉與醫療用途。據考古發現,早於山頂洞文化時期,先民已能運用石刀削製骨針,用於縫合獸皮衣物。此技術之發展,亦為針刺療法奠定基礎,推測當時或已將骨針應用於刺壓體表以緩解疼痛,成為早期醫療工具之一。

中醫理論中的骨針應用

在中醫理論中,針刺療法源於「經絡學說」,認為人體氣血運行於經脈之中,若氣滯血瘀,則病痛生。骨針雖形制簡樸,然其作用與後世金屬針具相通,皆以刺激腧穴、疏通經絡為要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九針」之前,原始針具可能包含骨針、石針等,用於放血、排膿或按壓特定部位,以達調和陰陽之效。

骨針與砭石的關係

骨針常與「砭石」並論,同屬上古醫療工具。砭石多以銳利石片製成,用於切割或刮痧;而骨針因材質較細韌,更適合淺刺或點壓。二者皆反映早期「外治法」之智慧,後世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載之「鑱針」「毫針」,或由此演變而來。

文化與醫學意義

骨針不僅是工具,亦為中醫針灸史之見證。其由生活用具轉化為醫療器械,體現「醫食同源」之思維。考古出土之骨針多見於新石器時代遺址,佐證先民對人體與自然的觀察已具備醫療意識,為後世針灸學體系之雛形。

骨針的現代研究

當代學者透過實驗考古學,重製骨針並模擬其使用方式,推測其可能用於挑刺皮下瘀血或刺激穴位。雖金屬針具取代骨針後,其技藝漸佚,然於中醫史研究中,骨針仍為探究針灸起源之重要物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