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折(折骨、折傷、傷折、折瘍)

定義與病因

骨折乃指骨骼因外力作用或內在病變導致部分或完全斷裂之病症,首載於唐代《外臺秘要》卷二十九。其成因可分為三類:

  • 外力損傷:跌撲、撞擊、壓軋等直接暴力,或扭轉、肌肉突然強力收縮等間接暴力
  • 內傷虛損:肝腎不足、氣血虧虛致骨失濡養
  • 骨病蝕損:附骨疽(化膿性骨髓炎)、附骨痰(骨結核)、骨瘤等病理性改變

分類與證候

按斷端形態

  • 截斷型:斷端平整如刀切
  • 碎斷型:骨骼碎裂成多塊
  • 斜斷型:斷面呈斜行
  • 螺旋型:多見於扭轉暴力所致

按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
    • 瘀血腫脹(氣滯血瘀證)
    • 劇烈疼痛(經絡阻滯證)
    • 骨擦音(《醫宗金鑒》稱「骨聲」)
    • 異常活動與功能障礙
  • 全身反應
    • 初期可見發熱、口渴(瘀血化熱)
    • 久病可見面色晄白、氣短乏力(氣血兩虛)

診斷要點

中醫診斷強調「望聞問切」四診合參:

  1. 望診:觀察肢體畸形、腫脹程度及皮膚色澤
  2. 聞診:聽取患者描述受傷機制,辨別骨擦音
  3. 問診:詳詢受傷時間、環境及既往骨病病史
  4. 切診
    • 觸摸斷端移位情況(《正體類要》稱「摸法」)
    • 檢查軸心叩擊痛
    • 脈象多見弦緊(初期)或沉細(後期)

治療體系

初期治療(傷後1-2周)

治則: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

  • 內服方劑
    • 七厘散(《良方集腋》):朱砂、乳香、沒藥、紅花配伍
    • 復元活血湯(《醫學發明》):大黃、桃仁、紅花破血逐瘀
    • 雲南白藥:特含三七等雲南道地藥材
  • 外治方法
    • 梔乳散(梔子、乳香)蜜調外敷
    • 黃連膏消腫止痛

中期治療(傷後2-4周)

治則:接骨續筋、和營生新

  • 內服方劑
    • 正骨紫金丹(《醫宗金鑒》):當歸、血竭、丁香等
    • 接骨丹(《傷科大成》):自然銅、土鱉蟲促進骨痂形成
  • 外治方法
    • 接骨膏(五加皮、骨碎補)溫敷
    • 小夾板固定配合動靜結合原則

後期治療(傷後4周以上)

治則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

  • 內服方劑
    • 補腎壯筋湯(《傷科補要》):熟地、山茱萸滋補肝腎
    • 虎潛丸(《丹溪心法》):龜板、鎖陽補益精血
  • 外治方法
    • 海桐皮湯燻洗(《醫宗金鑒》方)
    • 五加皮湯(《外科正宗》方)通利關節

特殊類型

病理性骨折需標本兼治:

  • 附骨疽所致:配合神效托裏散解毒透膿
  • 附骨痰所致:合用陽和湯溫陽通滯
  • 骨瘤所致:參照《外科正宗》治法調理

傳統整復技術

  • 手法復位:包含拔伸、旋轉、折頂等八法(《正骨心法要旨》)
  • 器具應用
    • 杉樹皮夾板(符合「肢體平複」理論)
    • 懸吊帶(見於《永類鈐方》對肩部骨折記載)

康復調攝

  • 導引療法:華佗五禽戲改良式訓練
  • 食療配合
    • 早期宜食田七燉雞湯
    • 後期可服杜仲牛膝煲豬骨
  • 經絡調理:循經取穴艾灸(如足三里、腎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