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脹

骨脹為中醫病名,屬外科瘡瘍範疇,首見於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二。其特徵為「多骨疽」潰破後,瘡口久不癒合,且不斷有腐骨排出,故又稱「骨出不休」。此症多因正氣虛損,外感邪毒深伏筋骨,或跌打損傷後瘀血凝滯,久而化熱蝕骨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正虛邪陷: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氣血虧虛,衛外不固,風寒濕熱之邪乘虛內侵,蘊結筋骨,腐蝕成膿。
  2. 瘀熱蝕骨:金刃外傷或跌撲損傷,局部氣血瘀阻,鬱久化熱,熱盛肉腐,敗髓傷骨,遂成朽骨。
  3. 餘毒未清:癰疽瘡毒治療不徹底,餘毒潛伏,深竄入裏,蝕骨為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瘡口經年不斂,時流稀膿或敗漿,色灰黃穢濁。
  • 瘡底深陷,觸之可及鬆動朽骨,或見碎骨隨膿排出。
  • 患處隱痛不休,夜間加重,伴面色萎黃、形瘦乏力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1. 氣血兩虛型

  • 主證:瘡口色淡,膿水清稀,朽骨難脫,兼見神疲氣短、舌淡脈細。
  • 治法:補益氣血,托毒生肌。
  • 方藥:十全大補湯加減,酌加骨碎補、自然銅以助生骨。

2. 熱毒熾盛型

  • 主證:瘡周紅腫灼痛,膿稠臭穢,朽骨外露,伴發熱口渴、舌紅苔黃。
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化瘀排骨。
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,加䗪蟲、血竭化瘀通絡。

3. 陰寒凝滯型

  • 主證:瘡色晦暗,膿液清冷,朽骨難化,畏寒肢冷、脈沉遲。
  • 治法:溫陽散寒,化腐生新。
  • 方藥:陽和湯加減,輔以鹿角膠、肉桂溫通筋骨。

外治法

  • 蝕骨引流:以紅升丹、白降丹等祛腐藥捻插入瘡竅,蝕除朽骨。
  • 生肌收口:待腐骨排盡,改用生肌玉紅膏外敷,促進瘡口癒合。

古籍考據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骨疽愈而復發,骨從瘡孔出者,乃氣血不能榮骨也。」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闡述:「骨出如鯁,不痛不癢,此係陰毒沉寒。」均與骨脹病機相呼應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慢性骨髓炎」「死骨形成」等病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理,強調「祛腐生新」與「扶正托毒」並行,以標本兼顧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