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痿
骨痿,又稱腎痿,為中醫痿證之一,主要因腎精虧虛、骨髓失養所致,屬五痿(筋痿、脈痿、肉痿、皮痿、骨痿)中與腎關係最密切者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腎熱陰傷或勞倦耗精,導致骨枯髓減,肢體失於濡養而痿弱不用。
病因病機
- 腎熱陰傷:
《素問·痿論》指出:「腎氣熱,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」若過勞遠行,復感大熱,陽氣內伐,熱邪內蘊於腎。腎為水臟,熱盛則陰液耗傷,形成「水不勝火」之態,骨髓空虛,骨失所養,故見足軟不能任身。 - 精血虧虛:
腎主骨生髓,若久病、房勞或年老體衰,腎精虧損,髓海不足,則骨骼痿弱,甚至齒搖髮脫。
臨床表現
- 腰脊症狀:腰背酸軟無力,難以直立或俯仰。
- 下肢痿弱:步履艱難,甚則足廢不用,符合「足不任身」之描述。
- 腎虛之象:面色晦暗或黧黑,牙齒乾枯鬆動,耳鳴耳聾。
- 兼症:或見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等陰虛內熱之候。
治療原則
以滋陰降火、填精補髓為主,佐以強筋壯骨。
常用方劑
- 虎潛丸(《丹溪心法》):
- 組成:黃柏、知母、熟地、龜板、鎖陽、虎骨(現多以代用品替代)、陳皮、白芍等。
- 功效:滋陰降火,強健筋骨,適用於腎陰不足、虛火內擾之骨痿。
-
地黃飲子(《黃帝素問宣明論方》):
- 組成:熟地、巴戟天、山茱萸、石斛、肉蓯蓉、附子、五味子等。
- 功效:補腎益精,溫陽通絡,適用於腎陰陽兩虛之痿躄。
-
滋陰補髓湯(《醫宗金鑒》):
- 以當歸、熟地、龜板、牛膝等為主,側重滋養精血,充實骨髓。
-
金剛丸、牛膝丸:
- 多用於補肝腎、強筋骨,配合活血通絡之品,改善肢體痿廢。
相關理論延伸
-
與「痿證」的關係:
骨痿屬痿證範疇,《素問》提出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,化生氣血以養五臟。臨床可結合調理脾胃,輔助補腎填精。 - 與現代醫學對應:
中醫骨痿症狀近似於現代醫學的骨質疏鬆症、脊髓病變或慢性營養不良性肌無力,但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理,非僅針對局部病變。
此病多屬慢性虛損,治療需循序漸進,重視長期調攝,以恢復腎精充盈、骨髓生化有源為終極目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