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痛

骨痛為中醫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筋骨皮肉毛髮病源流》指出:「人身之痛,或由風淫濕滯,或由血刺痰攻,淺不過肌肉皮毛,深亦止經絡臟腑,若入裡徹骨,作酸作疼,雖因寒因熱有不同,要其損傷勞極,為至甚而無加矣。」說明骨痛多因外邪侵襲或內傷勞損,深入骨髓,致氣血凝滯,經絡不通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三邪客於筋骨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傷及腎精,骨髓失養而痛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寒氣勝者為痛痹。」寒性收引,易致骨節拘急疼痛;濕性重濁,纏綿難愈,易致骨節酸重。
  2. 腎虛精虧:腎主骨生髓,若腎氣不足,精髓空虛,骨骼失於濡養,則見骨痛痿弱。《醫宗必讀》謂:「腰脊之痛,多屬腎虛。」久病、年老或房勞過度,皆可耗傷腎精,引發骨痛。
  3. 瘀血痰阻:跌打損傷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;或脾虛濕聚成痰,痰瘀互結,阻滯骨節,不通則痛。
  4. 勞損過度: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言:「久立傷骨。」長期勞累或姿勢不正,致筋骨受損,氣血耗傷,漸成骨痛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寒濕痹:骨節冷痛,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治宜溫經散寒、祛風除濕,方用獨活寄生湯虎骨散(現多以狗骨或他藥代虎骨)。
  2. 腎虛骨弱:隱隱作痛,腰膝酸軟,伴頭暈耳鳴,脈沉細。治宜補腎填精,方用左歸丸(偏陰虛)或右歸丸(偏陽虛),佐以骨碎補鹿茸等壯骨之品。
  3. 瘀血阻絡: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夜間尤甚,舌紫暗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用身痛逐瘀湯自然銅蘇木
  4. 痰濕流注:骨節腫痛重著,活動不利,苔膩脈滑。治宜化痰通絡,方用二陳湯指迷茯苓丸

常用藥物

  • 補腎壯骨:骨碎補、續斷、杜仲、牛骨髓、補骨脂。
  • 散寒止痛:附子、肉桂、細辛、羌活。
  • 活血通絡:當歸、川芎、雞血藤、土鱉蟲。

古籍參考
《醫林改錯》強調瘀血致痛,主張「痛有定處屬瘀」;《張氏醫通》則指出「骨痛多屬少陰」,強調腎與骨病之關聯。臨證時需辨明虛實,外感者祛邪為先,內傷者以補益肝腎為本,佐以通絡止痛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