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碎
病證名,指因外力撞擊或內在疾病導致骨骼嚴重損傷,碎裂成多塊者。首見於唐代藺道人所著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,屬中醫骨傷科重證,與現代醫學「粉碎性骨折」概念相通。
中醫病因病機
- 外力所傷:跌撲、墜墮、撞擊等直接暴力,或扭挫、壓軋等間接暴力,使骨體斷裂成數塊。
- 內傷虛損:肝腎不足、氣血虧虛,骨骼失養而脆弱,輕微外力亦可致骨碎,常見於老年或久病者。
- 經絡瘀阻:氣滯血瘀,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骨骼失於濡養,日久結構鬆懈,易受損傷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劇痛拒按,腫脹青紫,畸形明顯,骨擦音聞及,功能喪失。
- 全身徵象:若氣血耗傷嚴重,可見面色蒼白、脈細弱;若瘀血化熱,則見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。
中醫辨證論治
-
氣滯血瘀證
- 治法: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。
- 方藥:復元活血湯(《醫學發明》)加減,或七厘散(《良方集腋》)外敷。
-
肝腎虧虛證
- 治法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。
- 方藥:壯筋續骨丹(《傷科大成》)或左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。
-
氣血兩虛證
- 治法:益氣養血、續骨生新。
- 方藥:八珍湯(《正體類要》)合接骨紫金丹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。
外治法
- 手法復位:依「子骨找母骨」原則,使碎骨歸位,後以夾板固定。
- 藥物外敷:初期用消腫止痛膏(《醫宗金鑒》),後期以海桐皮湯(《醫宗金鑒》)熏洗,促進癒合。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骨碎者,形如砂礫,或如碎瓷,必先理其斷端,後調其氣血。」強調復位與內調並重。《傷科補要》亦載:「骨碎之證,急宜接續,遲則氣血凝滯,難以癒合。」
相關名詞
- 骨折:泛指骨之斷裂,輕者僅裂紋,重者如骨碎。
- 筋傷:常伴隨骨碎發生,需同步治療。
骨碎之治,首重辨證,內外兼施,以復其形、通其絡、續其骨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