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絕

定義
骨絕為中醫病名,指骨髓枯竭敗絕之重症,屬「五絕」之一(五絕:筋絕、脈絕、肉絕、骨絕、皮絕)。此證多因腎氣衰敗、精血虧虛,導致骨髓失養,骨骼失其濡潤而枯槁,甚則功能喪失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氣衰絕:中醫認為「腎主骨生髓」,腎精虧耗則骨髓不充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少陰氣絕,則骨枯。」足少陰腎經氣血衰竭,無法上榮於齒、下濡於骨,故見齒落骨萎。
  2. 久病耗損:長期虛勞、消渴(糖尿病)、癆瘵(肺結核)等慢性病,耗傷陰精,漸致骨髓空虛。
  3. 外邪侵襲:寒濕、熱毒深伏筋骨,久則蝕骨傷髓,如「骨蝕」(類似骨壞死)等病轉歸而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骨骼症狀:腰脊劇痛,不可轉側,活動受限;足膝痿弱無力,甚至足跟扁平(「足膝後平」)。
  • 外候特徵:毛髮枯槁無光澤,牙齒泛黃鬆動脫落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「齒黃落」為骨絕標誌)。
  • 全身衰敗:面色黧黑,形體羸瘦,耳焦脣萎,符合「腎其華在髮」「齒為骨之餘」之理論。

預後判斷
古籍記載骨絕多屬死候,如:

  •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引扁鵲言:「骨絕不治……十日死。」
  • 《中藏經》指出:「足膝後平者,五日死。」
    此類描述反映古人觀察到患者出現特定體徵後,病情迅速惡化,然今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骨極:為「六極」之一(《諸病源候論》),屬慢性虛損,症見骨節痠痛、肢體羸瘦,但未至骨絕之危殆階段。骨絕多為骨極之終末轉歸。
  • 骨痿:見於《素問·痿論》,因腎熱葉焦所致,以肢體痿軟為主,與骨絕之痛甚、形敗有別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:「腎氣熱則腰脊不舉……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」提示腎熱耗精可致骨病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骨絕者,腎敗而骨枯槁也。」強調腎與骨之密切關係。

理論延伸
中醫「腎-髓-骨」系統中,骨髓不僅滋養骨骼,亦與腦髓相通(「腦為髓海」)。故骨絕重症可能伴隨神識昏憒,此為「髓竭」波及元神之府。現代醫學之「晚期骨質疏鬆」「骨髓纖維化」等病,部分表現可與骨絕互參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化功能之衰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