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疽

骨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之一類,指邪毒深結於骨,導致骨與氣血壅滯,腐蝕成疽的病症。其名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,經文載:「有所結,深中骨,氣因於骨,骨與氣並,日以益大,則為骨疽。」指出病邪深入骨骼,與骨中氣血相搏,漸次腫大而成疽。後世醫家如《外臺秘要》進一步描述其特徵:「久瘡不差,差而復發,骨從孔中出,名為骨疽。」可見此病纏綿難癒,瘡口潰破後甚至可見朽骨排出,與現代醫學所述「慢性骨髓炎」或「骨結核」等病症有相似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骨疽多因正氣虛弱,外感風寒濕熱之邪,或跌打損傷後瘀血內停,邪毒乘虛深襲筋骨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邪凝骨」,氣血壅滯不通,久而化熱腐骨。具體可分為三類:

  1. 外邪侵襲:風寒濕熱之邪客於經絡,內傳筋骨,蘊結成毒。
  2. 氣血瘀滯:跌撲損傷或金創未癒,瘀血停聚,鬱久化熱,蝕骨為疽。
  3. 正虛毒陷:素體氣血不足,或久病耗傷,無力托毒外出,邪毒深伏骨骼。

臨床表現

骨疽初起多隱匿,患處隱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,隨病情發展可見:

  • 局部腫脹:骨節周圍漫腫,按之堅硬,疼痛徹骨,夜間尤甚。
  • 潰後流膿:瘡口難斂,膿水清稀或夾敗絮狀物,日久可見死骨脫出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寒熱交作、形瘦神疲等虛羸之象,若毒邪熾盛則高熱煩渴。

辨證分型

歷代醫家根據病因及病程,將骨疽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濕熱瘀阻型:常見於急性期,患處紅腫熱痛,伴發熱、舌紅苔黃膩。
  2. 陰寒凝滯型:病程遷延,局部皮色晦暗,疼痛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。
  3. 氣血兩虛型:潰後久不收口,膿液稀薄,面色蒼白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骨疽強調「扶正祛邪」,初期以清熱解毒、活血通絡為主;後期則溫陽散寒或補益氣血,輔以外治拔毒生肌。經典方劑如:

  • 仙方活命飲(濕熱熾盛期)
  • 陽和湯(陰寒凝滯證)
  • 托裡消毒散(氣血虛弱兼膿毒未清)

外治法包括藥線引流、灸法溫通,或外用生肌玉紅膏等。古籍亦載「蝕骨法」,以藥劑化除死骨,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述。

附骨疽辨析

骨疽與「附骨疽」名異實同,均指深襲骨骼之疽病。《醫宗金鑒》明言:「附骨疽生大腿外側,……由體虛之人露臥風冷,浴後乘涼,寒濕侵襲,或跌打損傷,瘀血凝結而成。」可視為骨疽之具體發病部位表述。

此病預後與正氣盛衰密切相關,若調治得當,可免筋骨殘毀之患,然失治誤治則易成頑疾,故歷代醫家皆重其辨證精微與療程持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