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骨疽,病名。癰疽之侵及於骨者。《靈樞.刺節真邪》:「有所結,深中骨,氣因於骨,骨與氣並,日以益大,則為骨疽。」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四:「久瘡不差,差而複發,骨從孔中出,名為骨疽。」即附骨疽。參見該條。

骨疽是癰疽侵及於骨而成的一種病症。《靈樞.刺節真邪》中記載:「有所結,深中骨,氣因於骨,骨與氣並,日以益大,則為骨疽。」也就是說,如果癰疽侵及到骨頭,並且病情日益加重,就會形成骨疽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四中也提到:「久瘡不差,差而複發,骨從孔中出,名為骨疽。」也就是說,如果癰疽久治不愈,或者好了又復發,並且有骨頭從孔中脫落的情況,就稱為骨疽。

骨疽的發病原因,一般認為是由於外邪侵入人體,並且在體內蘊結成毒,毒邪侵及到骨頭,導致骨頭發炎、化膿,最終形成骨疽。此外,也有人認為骨疽是由於體內陰虛火旺,導致骨頭燥熱而發病的。

骨疽的臨床表現,主要包括局部紅腫、疼痛、化膿,並且有骨頭從孔中脫落的情況。如果病情嚴重,還可能出現全身發熱、寒戰、盜汗、心煩、口渴、尿黃等症狀。

骨疽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中藥包括金銀花、連翹、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赤芍、甘草等。此外,也可以配合針灸、拔罐、刺絡等外治方法進行治療。

骨疽的預後,一般來說,如果早期發現並且積極治療,預後良好。如果病情嚴重,或者治療不當,則可能會導致骨頭壞死,甚至危及生命。

因此,如果出現骨疽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