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骱接而復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骱接而復脫
定義與病因
骨骱接而復脫,又稱「習慣性脫臼」,屬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,首載於明代《正體類要》。其病機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肝腎虧虛,氣血兩虧,致筋骨失養,關節囊及周圍韌帶鬆弛,難以固攝關節;亦可因外傷性脫臼後調治不當,關節結構受損,氣血瘀滯未盡,復感風寒濕邪,進一步削弱關節穩定性。此症好發於肩、肘、顳頜等活動頻繁之關節,輕微外力如旋轉、牽拉即可誘發反覆脫位。
臨床表現
初發時,脫臼局部可見明顯腫脹、疼痛、畸形,關節活動受限;若久病不癒,氣血運行不暢,局部肌肉萎縮,雖脫臼頻發,疼痛反減輕,然關節穩定性更差,稍動即脫。兼症或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(肝腎不足),或面色萎黃、乏力氣短(氣血虛弱)。
治療原則
- 手法復位與固定
急性脫臼時,需以手法整復,使骨歸其位,並以繃帶、夾板等牢固固定,時間宜較初發脫臼延長,以利損傷之筋絡修復。固定期間避免過早活動,防再度脫位。 - 內服藥物
- 肝腎陰虛:症見關節鬆弛、腰膝無力、舌紅少苔,宜滋補肝腎、強筋壯骨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),或補筋丸(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杜仲等)。
- 氣血兩虛:症見面色蒼白、氣短懶言,宜益氣養血,方選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或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。
- 兼瘀血阻絡: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,如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。
- 外治法
- 熏洗療法:以五加皮湯(五加皮、當歸、川芎、紅花等)煎湯外洗,溫通經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針灸療法:取局部穴位(如肩髃、肩髎、曲池等)配合遠端配穴(如足三里、腎俞),施以補法,調和氣血,強化筋脈。
- 功能鍛煉:待固定解除後,逐步進行關節周圍肌肉鍛煉,如太極拳、八段錦,以增強筋絡約束之力。
病機探微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肝血充盈則筋脈柔韌,腎精充足則骨骼強健。若肝腎虧虛,精血不能濡養筋骨,則關節失穩;加之「氣為血之帥」,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瘀痰濕易凝滯關節,形成惡性循環。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補益肝腎為本,佐以活血、祛濕、通絡,方能鞏固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