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骱接而復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骨骱接而復脫,即習慣性脫臼。常因肝腎虛損,氣血不足,筋肉鬆弛引起;或因外傷性脫臼治療不當,關節結構破壞所致。常由於旋轉不慎或扭、拉等動作而造成重覆脫臼。證見局部疼痛、畸形、關節功能障礙,久則可無痛苦。治宜手法複位,並施以可靠的長時間固定。藥物治療宜滋補肝腎、強筋壯骨,可內服[六味地黃丸](/formula/55)、補筋丸;若氣血虛者,可內服八珍湯,補中益氣湯。外治可用五加皮湯外洗,配合局部按摩、功能鍛煉,或針灸療法。

骨骱接而復脫,即習慣性脫臼。見《正體類要》上卷。

《正體類要》上卷曰:

“骨骱接而復脫者,因肝腎虛損,氣血不足,筋肉鬆弛,或因外傷性脫臼治療不當,關節結構破壞所致。常由於旋轉不慎或扭、拉等動作而造成重覆脫臼。證見局部疼痛、畸形、關節功能障礙,久則可無痛苦。治宜手法複位,並施以可靠的長時間固定。藥物治療宜滋補肝腎、強筋壯骨,可內服六味地黃丸、補筋丸;若氣血虛者,可內服八珍湯,補中益氣湯。外治可用五加皮湯外洗,配合局部按摩、功能鍛煉,或針灸療法。”

骨骱接而復脫,是指關節脫位後,由於關節周圍的韌帶鬆弛,肌肉無力,或關節本身結構異常,在輕微外力作用下,關節又脫位,反覆發作,稱為習慣性脫臼。

骨骱接而復脫的發病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、肝腎虛損:肝腎主骨,腎主骨生髓,肝腎虛損,則骨髓不足,筋骨失養,關節失去正常的穩定性,容易發生脫位。

2、氣血不足:氣血不足,則筋脈失養,關節失去正常的濡養,也容易發生脫位。

3、筋肉鬆弛:筋肉鬆弛,則關節失去正常的穩定性,也容易發生脫位。

4、外傷性脫臼治療不當:外傷性脫臼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造成關節結構的破壞,導致關節失去正常的穩定性,也容易發生脫位。

骨骱接而復脫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、局部疼痛:關節脫位後,局部會出現疼痛,疼痛的程度與脫位的程度有關。

2、畸形:關節脫位後,關節會出現畸形,畸形的程度與脫位的程度有關。

3、關節功能障礙:關節脫位後,關節的活動度會受到影響,嚴重者甚至不能活動。

4、久則可無痛苦:骨骱接而復脫反覆發作,時間久了,局部疼痛會逐漸減輕,甚至消失。

骨骱接而復脫的治療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、手法複位:手法複位是指通過外力將脫位的關節復位。手法複位是治療骨骱接而復脫最常用的方法。

2、固定:手法複位後,需要將關節固定一段時間,以防止再次脫位。固定的方法包括石膏固定、支具固定、外固定等。

3、藥物治療:藥物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疼痛、改善關節功能。常用的藥物包括中藥、西藥等。

4、外治:外治的方法包括五加皮湯外洗、針灸、推拿等。

骨骱接而復脫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、避免外傷:避免外傷是預防骨骱接而復脫最有效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