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藕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藕包

病藕包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上臂部位之癰瘡,屬「癰證」範疇。此名首見於明代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書中將其歸類為「臑癰」之別稱,臑者,乃中醫對上臂肌肉豐厚處之稱謂,故病藕包特指臑部癰腫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病藕包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濕熱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熱毒聚於臑部肌腠而成。亦有因七情內傷、飲食不節,導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燻灼營血,發為癰瘡。其病位在皮肉之間,涉及手三陰、手三陽經脈,尤以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為要,因肺主皮毛,大腸與肺相表裏,邪毒易循經上擾。

臨床表現

病藕包初起可見局部腫脹,皮色泛紅,灼熱疼痛,觸之堅硬,隨病情發展,腫勢漸增,疼痛加劇,或伴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等陽明氣分熱盛之象。若膿成則腫處變軟,按之有波動感,潰後膿液黃稠,若排膿順暢,則瘡口易斂;若氣血虛弱或治療不當,可轉為慢性,遷延難愈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

    • 初起(未成膿)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,方用仙方活命飲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加減,含金銀花、當歸尾、赤芍、乳香等;若兼表證,可合荊防敗毒散(《攝生眾妙方》)。
    • 熱毒熾盛期:重用清熱涼血,方選黃連解毒湯(《外台秘要》)合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鑑》),佐以通絡散結之品如皂角刺、穿山甲(現多以代用品替代)。
    • 膿成期:宜托毒排膿,用透膿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輔以益氣養血之黃芪、當歸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可敷金黃散(《醫宗金鑑》)或玉露散以清熱消腫;
    • 膿熟未潰時,以刀針切開排膿,外貼太乙膏(《外科正宗》)祛腐生肌;
    • 潰後用九一丹(《醫宗金鑑》)提膿化腐,繼以生肌散收口。

古籍考據

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提及「臑癰」與「病藕包」互通,並載其治法:「腫高赤痛者易治,漫腫色暗者難痊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述,臑部癰瘡若過肘至腕,則名「藕包毒」,與病藕包相類而病位稍異,二者皆屬陽證,然病勢深淺有別。

辨證要點

需與「附骨疽」「流注」等深部膿瘍鑑別:病藕包病位較淺,局限於肌腠,不涉筋骨;而附骨疽多伴寒戰高熱,潰後膿水清稀,挾有敗絮狀物。此外,亦當區分「丹毒」之皮色焮紅、邊界清晰,病藕包則腫硬根盤緊束。

此病名雖少見於近代文獻,然其論治仍循中醫癰瘍理論,體現「辨經絡、察氣血」之特色,臨證時須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審因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