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解
骨解為中醫解剖與病理學中的專有名詞,指骨骼之間的縫隙或關節連接處。《靈樞·九針》提及:「八風傷人,內舍於骨解腰脊腠理之間為深痺也。」此處「骨解」即指風邪侵入人體後,深伏於骨縫與關節之中,導致氣血凝滯,形成「深痺」之證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骨解不僅是骨骼的生理結構,更是經絡氣血流通的重要通道。十二經筋與奇經八脈多循行於骨解之間,若外邪(如風、寒、濕)或內傷(如氣虛、血瘀)阻滯於此,則易引發痺證、拘攣或關節疼痛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骨為幹,筋為剛」,骨解的穩固與否直接影響肢體運動功能,故臨床常見的「骨解不利」多表現為關節活動障礙或局部腫脹。
在針灸治療中,骨解常作為取穴的定位參考。例如,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部分穴位需「刺入骨解間」,以調節局部氣血。此外,傷科手法如「正骨」亦重視骨解的復位,通過調整骨縫錯位以恢復氣血暢通。
歷代醫家對骨解的論述多與「痺證」「痿證」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骨解若受痰瘀膠著,可形成「骨痺」,需以活血通絡、化痰散結之法治療。現代中醫則結合解剖學,將骨解對應於現代醫學的關節腔、韌帶附著點等結構,深化其病理與治療的理論基礎。
綜言之,骨解在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意義,既是外邪內傳的途徑,也是治療痺證的關鍵所在,反映了中醫「筋骨並重」「氣血同調」的整體觀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