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節疼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節疼煩

骨節疼煩,又稱骨節煩疼,為中醫常見證候名,記載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原文云:「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」此證多因風濕之邪搏結於筋骨關節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閉阻,故而發為疼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濕相搏:風為陽邪,其性善行數變;濕為陰邪,其性重濁黏滯。二者相合,侵襲人體,留滯於關節肌肉,阻遏氣血,故見骨節疼痛、屈伸不利。
  2. 正氣不足:若患者素體陽虛,或衛外不固,風濕之邪更易乘虛而入,纏綿難解,疼痛反覆發作。
  3. 經絡閉阻:風濕久鬱,可化熱成痺,或與寒邪相兼,導致關節局部氣血凝滯,甚則腫脹變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疼痛特徵:關節疼痛劇烈,或掣痛如撕裂,觸之痛增,活動受限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汗出、短氣、小便不利、惡風、身微腫等,反映風濕兼夾水濕內停之象。
  • 舌脈特點:舌苔多白膩或薄黃,脈象浮緩或沉緊,依病邪偏勝而異。

治法與方藥

《傷寒論》以甘草附子湯為主方,其組成包括甘草、附子、白朮、桂枝,功在溫陽散寒、祛風除濕。若風濕化熱,可酌加黃柏、知母等清熱之品;若兼血瘀,則配伍當歸、川芎以活血通絡。

相關鑒別

  • 痺證:泛指風寒濕熱等邪所致肢體關節疼痛,骨節疼煩可視為痺證之一種表現。
  • 歷節風:以關節腫痛、變形為特徵,病情較骨節疼煩更為深重,多與肝腎虧虛相關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對風濕痺痛的獨特認識,強調外邪與內虛相互作用,治療上需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