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節閃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節閃脫

骨節閃脫,又稱「脫臼」或「脫骱」,為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骨關節因外力作用而脫離正常位置,導致關節結構失常,功能受限。此名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四十五,載曰:「凡墜墮顛撲,骨節閃脫,不得入臼,遂致蹉跌者,急須以手揣搦,復還樞紐,次用藥調養,使骨正筋柔,營衛氣血不失常度。」文中強調,治療需先以手法復位,再輔以藥物調理,以恢復關節功能與氣血運行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骨節閃脫多因外力驟然作用所致,如跌撲、墜墮、扭挫等,致使關節周圍筋脈受損,氣血瘀滯,骨節錯位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指出:「脫臼者,骨端脫離其窠也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筋不束骨」,即關節周圍的筋絡與肌肉失去約束之力,導致骨節脫離原位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氣血虛弱,或肝腎不足,筋脈失養,亦易誘發脫臼,或使病情遷延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骨節閃脫常見於肩、肘、腕、髖、膝、踝等關節,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關節畸形:脫臼後關節外形異常,如肩關節前脫位時呈「方肩」畸形。
  2. 腫脹疼痛: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故見腫脹劇痛,活動時加劇。
  3. 功能障礙:關節失去正常活動能力,如肘關節脫位後無法屈伸。
  4. 彈性固定:脫臼關節被周圍肌肉牽拉,處於特殊僵硬位置,被動活動時有彈性感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骨節閃脫以「手法復位」為先,強調「欲合先離,離而復合」,即通過牽引、旋轉等手法使脫出之骨端回歸原位。復位後需固定關節,並內服外敷藥物以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內服藥:復元活血湯、七厘散等,以行氣活血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外用藥:活血散、消腫膏等,敷貼患處以散瘀消腫。

調養與預後

復位後需靜養,避免過早活動,以防再度脫位或氣血不暢。待腫痛消退後,可逐步進行關節屈伸鍛煉,配合針灸或推拿以鬆解筋絡,促進功能恢復。若調養得當,氣血暢通,則骨正筋柔,關節功能可漸復常態。

此證屬中醫骨傷科急症,歷代醫家皆重視手法與藥物並用,以達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