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節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節間

骨節間為中醫解剖部位名,指兩骨相連接之處,見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。此部位在生理結構上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關節」,然中醫對其認識不僅限於形體結構,更涵蓋氣血、經絡與臟腑功能的整體聯繫。

中醫理論中的骨節間

  1. 結構與功能
    骨節間為肢體活動之樞紐,依賴筋、骨、肌肉三者協調運作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諸筋者,皆屬於節」,強調筋(肌腱、韌帶)對骨節的約束與運動作用。若骨節間氣血不通,可致屈伸不利,甚則腫痛拘急。
  2. 經絡與氣血關係
    十二經脈多循行於骨節間隙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經脈十二者,伏行分肉之間,深而不見」,其氣血濡養關節,使之活動靈活。若外邪侵襲或氣血虧虛,經絡滯澀,則易生「痺證」,表現為骨節痠痛、重著。
  3. 與臟腑的聯繫
    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「肝主筋」,骨節間的強健與否,與肝腎精血盛衰密切相關。腎精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,骨節堅固;肝血充盈則筋脈柔韌,關節活動自如。反之,肝腎虧虛可致骨節痿弱或變形,如「骨痿」「筋弛」之證。

古籍記載與臨床意義

《世醫得效方》論及骨節間損傷時,重視手法整復與藥物外敷並用,如治療脫臼強調「揣搦歸原」,反映古代醫家對關節結構的細緻觀察。此外,《傷科補要》進一步區分「大節」(大關節)與「小節」(指趾小關節),說明不同部位骨節間的病症特點與治法差異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關節:廣義同骨節間,但中醫更常指可活動之骨連接處,如膝、肘等「大關節」。
  • 骨縫:專指骨與骨相接之細微隙處,常見於描述脫位或風寒侵襲之病位。

骨節間作為中醫形體與功能結合的重要概念,其診治需綜合局部與整體,辨析氣血、經絡、臟腑之互動,方能深入理解臨床諸證之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