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節煩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節煩疼
骨節煩疼,又稱骨節疼煩,為中醫常見證候名,指關節處出現疼痛、酸脹,且伴隨煩擾不適之感。此證多因外感風寒濕邪,或內傷氣血不足,導致經絡痹阻、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濕相搏: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七提及:「風濕相薄,骨節煩疼,四肢拘急,不可屈伸。」指出風邪與濕邪交雜侵襲人體,滯留於關節,使氣血受阻,不通則痛,表現為關節疼痛、屈伸不利,且因邪氣鬱而化熱,故疼痛帶有煩擾之感。 - 寒濕凝滯:
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寒濕之邪客於筋骨,可使關節冷痛、重著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若久病不癒,陽氣受損,則疼痛更甚。 - 氣血虧虛:
肝腎不足或氣血兩虛,筋骨失養,不榮則痛,表現為關節隱痛、酸軟無力,勞累後加重。 - 痰瘀阻絡:
久病入絡,痰濕與瘀血互結,阻滯經脈,導致關節刺痛、腫脹,甚至變形。
臨床表現
- 關節疼痛,或痛處固定,或遊走不定。
- 疼痛性質可為酸痛、脹痛、刺痛,且常伴隨煩悶不適。
- 關節活動受限,甚則屈伸不利。
- 或見局部腫脹、皮色不變,或微熱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金匱要略》中「濕病篇」提到:「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。」強調風濕合邪為致病關鍵。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此證與「痹病」相關,因正氣不足,外邪乘虛而入,留滯筋脈骨節而成。
辨證要點
- 風濕偏盛:痛處遊走,惡風,舌苔薄白。
- 寒濕偏重:痛處固定,遇冷加劇,舌苔白膩。
- 氣血不足:疼痛隱隱,疲勞加重,舌淡脈弱。
- 痰瘀阻絡:關節腫硬變形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風濕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骨關節炎等疾病,然中醫治療需依具體病機,或祛風除濕,或溫經散寒,或補益肝腎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