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節
骨節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骨骼相連接之處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關節」。《靈樞·五變》云:「人之有常病也,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,邪之所舍也,故常為病也。」此段經文強調,骨節若結構不堅固,則易成為外邪侵襲之門戶,進而引發疾病。
在中醫理論中,骨節不僅是肢體活動之樞紐,亦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其功能正常與否,直接影響人體之運動能力及整體健康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,骨節之強健與腎氣盛衰有關,因「腎主骨」,腎精充足則骨髓充盈,骨節堅固;反之,腎虛則骨弱,易見關節痠痛、屈伸不利等症。
此外,骨節亦為外邪(如風、寒、濕)易侵之地。《素問·痹論》指出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」若骨節腠理疏鬆,外邪乘虛而入,可導致「痹證」,表現為關節疼痛、腫脹、僵硬,甚則變形。中醫臨床常依邪氣性質辨證,如風邪偏勝者為「行痹」,寒邪偏勝者為「痛痹」,濕邪偏勝者為「著痹」。
於治療上,中醫注重調和氣血、補益肝腎以強健骨節,並根據病邪性質採用祛風、散寒、除濕等法。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亦常運用於骨節疾病,以疏通經絡、緩解症狀。
總言之,骨節於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意義,其健康與否反映內在臟腑狀態,亦受外邪影響,為臨床診治之重要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