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火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火丹

骨火丹為小兒丹毒之一種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,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。其病機多因風熱毒邪外襲,或胎毒內蘊,鬱於肌膚,化火成毒,深入筋骨所致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丹毒多發於臂部,皮膚呈正赤色,隨病情進展,色澤漸轉暗黑,甚則毒邪深竄,腐蝕肌肉,顯露筋骨,故稱「骨火丹」。患處可伴隨腫痛、灼熱,或見膿血滲出,若毒邪熾盛,亦可兼見發熱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病與「火毒」密切相關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外感風熱邪毒,或母體胎毒未清,蘊結於內,遇外邪引動,則火毒搏結於血分,外發肌表。若毒邪不得外透,反內陷筋骨,則病情轉重,形成「見骨」之候。其病位雖在肌膚,實與肝膽、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因肝主筋、脾主肌肉,毒邪久滯,易傷及臟腑氣血。

治療方法
外治方面,傳統多以蒜泥搗爛厚敷患處,取其辛溫解毒、散結消腫之效。蒜性溫熱,能通行氣血,開郁散毒,對初期丹毒紅腫有一定緩解作用。若毒邪已深,可配合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瘀之品,如黃連、黃柏、紫草等研末調敷。

內治則需辨證施治:

  1. 風熱毒盛:宜清熱解毒、疏風涼血,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,或五味消毒飲。
  2. 火毒熾盛:見丹色紫黑、腐爛見骨者,當瀉火解毒、活血透膿,可選犀角地黃湯合仙方活命飲。
  3. 氣血兩燔:若兼高熱神昏,需清氣涼血,方用清瘟敗毒飲加減。

相關鑑別
骨火丹需與「附骨疽」相區別。附骨疽多因寒濕或外傷染毒,深附筋骨,病程較長,初起皮色不變,潰後膿水清稀;而骨火丹屬丹毒範疇,發病急驟,色赤灼熱,毒邪易竄走。然二者若遷延不癒,均可致骨損,故治療時需注重托毒外出,防其內陷。

此病記載雖古,然臨床仍需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尤重解毒透邪之法,以免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