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能

「病能」為中醫學術名詞,意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病理狀態。「能」通「態」,故「病能」即「病態」,指疾病所呈現的外在徵候與內在病機的綜合反映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方盛衰論》所言:「循尺滑澀寒溫之意,視其大小,合之病能,逆從以得,复知病名,診可十全。」強調透過觀察脈象、症狀等外在表現,結合病機分析,方能準確辨識疾病本質。

病能與中醫診斷

中醫診斷強調「司外揣內」,即透過外在病能推測內在病機。病能涵蓋以下層面:

  1. 症狀與體徵:如發熱、疼痛、汗出異常等,為疾病的外顯表現。
  2. 脈象與舌象:如脈滑主痰濕、舌苔厚膩主濕濁,反映臟腑氣血狀態。
  3. 情志與行為:如煩躁易怒多屬肝火,沉默寡言或與氣鬱相關。

病能與病機的關係

病能是病機的外在投射,二者密不可分。例如:

  • 風寒表證:病能可見惡寒、無汗、脈浮緊,對應病機為風寒束表,衛陽被遏。
  • 陰虛內熱:病能表現為潮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,病機為陰液虧虛,虛熱內生。

經典理論中的病能

《內經》多處論及病能與診治的關聯:

  • 《靈樞·本藏》提出「視其外應,以知其內藏」,強調外在病能與內在臟腑的對應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以六經辨病,如太陽病「脈浮、頭項強痛而惡寒」,即為太陽經病能的具體描述。

病能的臨床意義

中醫強調「辨證求因」,病能為辨證的核心依據。透過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收集病能資料,結合八綱(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)分析,方能確立治則。例如「但見一症便是」的診斷思路,便是以特定病能作為辨證關鍵。

綜言之,病能作為中醫學描述疾病表現的專有術語,貫穿診斷、辨證與治療,體現中醫「以象測藏」的整體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