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鯁
定義
骨鯁為中醫病名,指因飲食不慎,導致魚骨、禽骨或其他異物哽阻於咽喉、食道或氣道之病症。此症多因進食時匆忙、咀嚼不細,或小兒、老人吞嚥功能較弱所致。輕者僅覺咽喉不適,重者可致疼痛、吞嚥困難,甚或氣道阻塞,危及生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食道屬胃系,氣道屬肺系。骨鯁阻滯咽喉或食道,可致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引發腫痛;若異物深入氣道,則可能影響肺氣宣降,導致嗆咳、氣促。此外,情志緊張或脾胃虛弱之人,吞嚥協調失司,更易發病。
古籍治法
歷代醫家對骨鯁治療積累諸多經驗,以下為傳統方藥與外治法:
- 象牙磨水
《本草綱目》載象牙性涼,能散結解毒。將象牙研磨成粉,以水調勻頻頻嚥下,其質地細膩可裹挾骨刺,緩解哽阻。 - 茯苓貫眾湯
取白茯苓、貫眾、甘草各等分,研末後以米湯送服。茯苓利水滲濕,貫眾清熱解毒,甘草緩急止痛,合而用之可鬆解局部腫脹,助異物排出。 - 威靈仙醋煎方
威靈仙為治骨鯁要藥,配伍草果、砂仁行氣化滯,加以白糖、水醋各半煎湯,醋能軟堅,威靈仙通絡止痛,頻嚥以鬆動骨刺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刺內關、合谷等穴以寬胸利咽,或於天突穴施灸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外治:以燈心草蘸麻油點燃,於喉際迅速燻灼,利用熱力促使肌肉收縮,輔助異物脫落。
現代應用
今臨床遇骨鯁重症,多結合喉鏡或內視鏡取出,然上述古法於輕症或醫療不便時,仍具參考價值。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進食時細嚼慢嚥、避免言笑,為防骨鯁之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