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疳

骨疳,又稱「腎疳」,首見於宋代錢乙所著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為中醫疳證之一,屬五疳(脾疳、肝疳、心疳、肺疳、腎疳)中與腎臟功能失調相關的病症。其病機主要責之於先天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久病耗傷腎精,導致骨骼發育異常,臨床多見於小兒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腎主骨生髓,為先天之本。若小兒稟賦薄弱,或母體孕期調攝不當,致腎氣虧虛;後天餵養失宜(如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),損傷脾胃,氣血生化不足,進一步累及腎精;或久病(如吐瀉、熱病)傷陰,耗竭腎陰,皆可引發骨疳。腎精虧虛則骨髓不充,骨骼失養,故見發育遲緩、囟門遲閉、齒遲行遲等症。

臨床表現
骨疳患兒常見形體消瘦、面色黧黑、頭髮稀疏枯黃、囟門寬大遲閉、齒齦潰爛(甚則牙齒脫落)、骨骼軟弱(如雞胸、龜背)、下肢彎曲(O型腿或X型腿),或見五遲(立遲、行遲、髮遲、齒遲、語遲)、五軟(頭項軟、口軟、手軟、足軟、肌肉軟)。部分患兒兼見潮熱盜汗、煩躁易哭,此屬腎陰虧虛之象;若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,則為腎陽不足之徵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腎精虧虛證

    • 主症:骨骼痿弱、囟門遲閉、齒不生長、發育遲緩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腎精,填髓壯骨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加減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牡丹皮),可酌加龜板、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。
  2. 腎陽虛衰證

    • 主症:骨骼畸形、畏寒肢冷、小便頻數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強筋健骨。
    • 方藥:腎氣丸(乾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、桂枝、附子)加補骨脂、杜仲。
  3. 脾胃虛弱兼腎虧證

    • 主症:消瘦納差、腹脹便溏,合併骨骼症狀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補腎填精。
    • 方藥:參苓白朮散合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
外治法與調護
除內服藥物外,傳統中醫亦配合針灸(如艾灸命門、腎俞)、推拿(補腎經、揉湧泉)以助療效。飲食宜選用黑芝麻、核桃、山藥等補腎健脾之品,避免生冷黏膩食物。

骨疳之證,反映了中醫「腎主骨」理論的實踐意義,治療上強調補腎與調理脾胃相結合,標本兼顧,以促進小兒生長發育。歷代醫家如《幼幼集成》《醫宗金鑑》等對此均有補充,進一步豐富其辨治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