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斷
骨斷為中醫病名,指骨骼因外力作用而斷裂或碎裂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骨折」。此名詞早見於唐代藺道人所著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,書中詳述不同部位骨斷之處理方式,如指骨斷裂時以苧麻夾縛固定,腿部骨折則用苧麻繩纏繞,並強調縛繩粗細需如錢繩般適中。此外,該典籍亦提及「筋骨寸斷」、「骨斷筋碎」、「骨碎筋斷」、「筋骨碎斷」等描述,均指不同程度之骨骼與筋絡損傷,反映中醫對骨折併發周圍組織傷害之細緻觀察。
中醫對骨斷之認識
中醫理論認為,骨斷不僅為局部骨骼損傷,更涉及氣血運行受阻、經絡不通及臟腑功能失調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骨為幹,脈為營」,骨骼為人體支架,若斷裂則影響整體氣血輸布。骨折後,局部氣滯血瘀,呈現腫脹、疼痛、活動受限等症狀,嚴重者甚至因長期臥床而導致氣虛血弱,延緩癒合。
分類與證型
- 按損傷程度
- 完全骨折:骨骼完全斷裂,分離為兩段以上。
- 不完全骨折:骨骼部分斷裂,如裂縫或青枝骨折(常見於兒童)。
- 按病因病機
- 外傷性骨折:因跌撲、撞擊等外力所致,屬「金瘡」範疇。
- 病理性骨折:因骨質疏鬆、骨癆(骨結核)等內因導致骨骼脆弱而斷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骨斷強調「接骨續筋」,分三期調治:
- 初期(活血化瘀):以當歸、紅花、桃仁等藥材組成之「復元活血湯」加減,促進瘀血消散。
- 中期(接骨續筋):選用「續骨活血湯」或「接骨丹」,含自然銅、骨碎補等藥物,助骨骼再生。
- 後期(補益肝腎):以「補腎壯筋湯」或「六味地黃丸」調養,因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肝腎強健則筋骨得固。
外治手法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重視手法復位與固定:
- 手法整復:依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述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技巧,使斷骨復位。
- 夾縛固定:沿用古法以竹片、杉皮或苧麻製成夾板,配合藥膏(如消腫膏)外敷,穩定患處。
古籍記載
除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外,《傷科匯纂》亦載有多種骨斷案例,強調需辨明「骨斷」與「筋傷」之別,如「兩脛俱斷」者需分階段調治,避免誤判。清代《跌損妙方》更詳列不同部位骨折用藥,如頭部骨折以川芎為引經藥,四肢骨折則重用牛膝、桑枝以通絡。
綜言之,中醫之「骨斷」理論融合解剖、氣血及臟腑學說,治療上兼顧內外調理,體現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