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度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度法
起源與定義
骨度法乃中醫針灸學中重要之定穴方法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之〈骨度〉篇。此法以人體骨骼關節為標誌,測量各部長短大小之度數,作為取穴定位之基準。其特點在於將人體各部位劃分為固定比例,不論體型高矮胖瘦,皆依此統一標準折量取穴,體現中醫"天人相應"之整體觀念。
理論基礎
《靈樞·骨度》記載:"眾人之度,人長七尺五寸",確立以中等身材者為標準,將全身劃分為若干等份。此法源於古人觀察人體結構比例之智慧,認為人體各部雖大小有異,然其相對比例恆定。如頭部與軀幹、上肢與下肢之間,皆存在特定數理關係,此乃骨度法定穴之根本依據。
測量方法
傳統骨度法將人體主要部位分為:
- 頭面部:前髮際至後髮際為12寸
- 胸腹部:胸骨上窩至胸劍聯合為9寸
- 背部:大椎至尾骶為21椎
- 上肢:肘橫紋至腕橫紋為12寸
- 下肢:髕骨下緣至外踝尖為16寸
此法強調"同身寸"概念,即以患者自身手指寬度(如拇指指節橫紋為1寸)作為測量單位,確保取穴準確性。
歷史演變
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,對《靈樞》所載骨度有所增補調整。如:
- 宋代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細化四肢骨度
- 明代《針灸大成》補充頭面部骨度細節
-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完善背部骨度測量
這些調整使骨度法更符合臨床實際,提升取穴精確度。
臨床應用
骨度法主要應用於:
- 十四經穴定位:如足三里位於犢鼻下3寸,即以脛骨外側為基準
- 奇穴測定:如印堂穴定位於兩眉中間,依前額骨度折量
- 經外奇穴發現:古代醫家常藉骨度法探索新治療點
此法尤其適用於體型特殊(過胖或過瘦)之患者,能避免因體表標誌不清導致取穴偏差。
學術價值
骨度法體現中醫"辨證取穴"之精髓,其科學性已為現代人體測量學所證實。研究顯示,不同人種、性別之體型雖異,但其骨骼比例確有規律可循。此法定量描述人體結構,為針灸標準化奠定基礎,至今仍為針灸教學與臨床之重要內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