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度
一、定義與源流
骨度為中醫傳統理論「五度」之一,源於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骨度》篇,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與測量,歸納出正常人體骨骼的長短、寬窄及大小的標準數值。此數值不僅作為經脈長度測量的基準,更是針灸取穴時「循經定穴」的重要依據。
二、骨度法的核心內容
- 測量原理
骨度法以人體骨骼標誌為參照,將全身劃分為若干固定區段,每區段設定統一比例(如「一寸」「一尺五寸」),再依個人實際體型按比例換算。此法克服了個體高矮胖瘦的差異,使穴位定位標準化。 -
主要骨度分寸舉隅
- 頭面部:前髮際至後髮際為12寸,兩顴骨間距為7寸。
- 胸腹部:胸骨上窩(天突)至胸劍聯合為9寸,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寸。
- 四肢部:肘橫紋至腕橫紋為12寸,膝下(犢鼻)至外踝尖為16寸。
三、骨度與經絡腧穴的關係
中醫認為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,經脈長度與穴位位置需透過骨度折算。例如:
- 足三里穴定位於犢鼻下3寸,即依「膝下至外踝16寸」之骨度,取膝下3/16處。
- 任脈膻中穴位於胸骨中線上,平第4肋間,依「天突至胸劍聯合9寸」之骨度,取其中點。
四、骨度法的學術價值
- 臨床應用:為針灸、推拿、傷科提供客觀的體表定位標準,避免因體型差異導致取穴偏差。
- 理論延伸:後世醫家結合骨度發展出「同身寸」等簡便取穴法,並融入解剖學概念,如《類經圖翼》進一步細化骨度分寸。
五、古籍記載與發展
《靈樞·骨度》為現存最早系統記載骨度法的文獻,其內容涵蓋頭圍、胸圍、肢節長度等,如「人長七尺五寸者」之全身骨節總長度描述。後世醫家如明代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骨度者,所以定經脈之長短也」,強調其對經絡理論的支撐作用。
附:骨度法與現代解剖學的異同
中醫骨度注重「功能性比例」,如四肢分段以關節為界;現代解剖學則以絕對長度測量。二者雖數值不同,但骨度法在臨床定位上更具靈活性,體現中醫「整體動態」的思維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