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毒滯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骨毒滯瘡,又稱骨毒瘡、骨毒癰,是一種發生在股內側箕門穴部位的皮膚感染。這個病狀被形容為箕門形狀、皮膚呈現紫黑色,疼痛難忍,且腫脹如同覆盆,因為毒素侵入骨骼而難以治療。

骨毒滯瘡的發病原因與外傷、感染、氣血失調等因素有關。外傷是主要的發病原因之一,當身體受到外力撞擊或跌倒時,易導致皮膚破損,細菌進入體內並引發感染。感染也是重要的發病原因,當身體的免疫力降低時,容易受到細菌感染,引發癰疽。此外,氣血失調也可能導致骨毒滯瘡的發生,當氣血無法正常循環時,可能在體內產生痰濕、瘀血等不正常狀態,進而導致癰疽。

骨毒滯瘡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紅腫痛熱的局部皮膚,有波動感。
  2. 腫脹範圍逐漸擴大,可能影響整個大腿。
  3. 全身發熱,食慾不振,噁心嘔吐。
  4. 嚴重情況下,可能出現高熱、昏迷、休克等症狀。

骨毒滯瘡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可以內服或外敷中藥。內服可以使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等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;也可以使用大黃、芒硝、桃仁、紅花等促進血液循環、疏通瘀血的中藥。外敷方面,可以使用黃連膏、紫金膏等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效果的膏藥。手術治療是骨毒滯瘡的有效方法,但需在醫生指導下實施。

骨毒滯瘡的預防措施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避免外傷發生。
  2. 增強自身免疫力。
  3. 保持皮膚清潔衛生。
  4. 注意飲食營養,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
骨毒滯瘡是一種嚴重的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發現自己患有骨毒滯瘡,應盡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