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癲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癲疾
定義與病機
骨癲疾為中醫癲病之重證,病邪深伏於骨,與腎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癲狂》指出其特徵為邪氣充斥骨節、分肉之間,導致形體羸瘦而骨節突出,並伴隨多汗、煩悶、嘔吐涎沫等症。腎主骨,若腎脈急甚(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),則提示腎氣逆亂,邪深入骨,發為骨癲疾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
- 「顑、齒、諸俞、分肉皆滿而骨居」:指面頰、齒齦、背俞穴周邊肌肉腫脹,但骨骼因精氣耗損而外顯,形銷骨立。
- 「嘔多沃沫」:腎陽衰微,水濕不化,上逆為涎沫。
- 全身症狀:
- 「汗出,煩悗」:陰陽失調,虛陽外越則汗出;腎精虧虛,心神失養故煩躁不安。
- 「氣下泄」:腎氣不固,下元虛衰,可見二便失禁或遺精滑泄,屬危候。
病因與病位
- 腎虛為本:腎藏精主骨,若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,腎精虧虛,骨失所養,易招邪深陷。
- 痰瘀為標:痰濁、瘀血乘虛內結於骨,阻滯經絡,進一步耗傷正氣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古籍論述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骨癲疾」屬「不治」之症,反映其病位深、病情險惡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提出「癲疾多由痰逆」,認為腎虛痰泛可加重骨癲疾;王清任則從「瘀血致癲」立論,指出骨節腫滿或與瘀阻相關。
鑑別要點
需與一般「癲證」區別:
- 普通癲證病位多在心神,以精神異常為主;
- 骨癲疾則以形體枯槁、骨病徵象為標誌,屬癲病之極重階段。
附:相關名詞
- 癲:泛指精神錯亂、靜默昏聵之症,多因痰迷心竅或氣血逆亂所致,詳見「癲」條。
- 腎脈急甚:指腎經脈象緊急,主寒盛或邪閉,提示腎氣逆亂之危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