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骶
骨骶為經穴別名,出自清代醫家吳亦鼎所著之《神灸經綸》。此穴即為督脈之長強穴,乃督脈之絡穴,亦為督脈與足少陰腎經之交會處。其定位於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之中點處,臨床多用於針灸療法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長強穴屬督脈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,為「陽脈之海」。此穴位居人體下極,為督脈起始之處,具通調督脈、固攝下元之效。中醫認為,長強穴能調理肛腸疾患,如痔瘡、脫肛、泄瀉等,亦可用於緩解腰脊強痛、尾骶部疼痛。此外,因其為絡穴,可溝通表裡,故對腎氣不足所致之遺精、陽痿等症亦有輔助調理作用。
針灸應用
針刺長強穴時,多採斜刺法,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進針,深度約0.5至1寸。因穴位鄰近肛門,操作需謹慎以避免感染。灸法則以艾條溫和灸為主,適用於虛寒性下焦病症。
古籍記載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長強為「督脈別絡,挾脊上項,散頭上」,強調其聯絡督脈與周身陽氣之特性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此穴主治「久痔瀉血」及「腰骶疼痛」,反映其臨床應用淵源已久。
與腎經之關聯
長強穴為督脈與足少陰腎經之交會,腎主骨生髓,故骨骶(長強)之名,或隱含其與腎氣及骨骼健康之聯繫。中醫理論中,尾骶部為腎氣所注之處,刺激此穴可間接調補腎陽,改善先天之本。
此穴別名「骨骶」,或與其所在位置及功能相關,體現中醫對穴位命名時結合解剖特點與理論內涵之傳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