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出
骨出為中醫傷科病名,泛指骨骼關節脫離原位,或骨折斷端穿破肌膚而外露之病症。此名首見於唐代藺道人所著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,為古代對脫臼與開放性骨折之統稱。
分類與證候
- 關節脫臼(脫臼)
指骨端關節因外力作用而脫離正常位置,常見於肩、肘、髖等大關節。如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提及「凡肩甲骨出」,即指肩關節脫位,臨床表現為關節畸形、腫脹疼痛、活動受限。中醫認為此多因跌撲、扭挫或氣血失調,導致筋絡受損,骨節錯位。 - 骨折外露(開放性骨折)
指骨折斷端刺破皮肉,暴露於外,古籍稱「皮破骨出差爻」。此類傷勢多因暴力直接作用,如撞擊、墜落所致,除局部劇痛、畸形外,尚伴隨創口出血,易受外邪侵襲,甚則化膿成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「骨出」與外力損傷、氣血失和密切相關。《正體類要》指出:「跌撲傷損,氣血凝滯,為腫為痛。」其病機可分為:
- 筋傷骨錯:外力導致筋絡鬆弛或斷裂,無法束骨,關節失穩而脫位。
- 氣滯血瘀:局部經脈受損,血行不暢,瘀阻經絡,加劇腫痛。
- 皮破骨露:骨折端穿破肌膚,外傷染毒,甚則腐肉傷筋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宗金鑒‧正骨心法要旨》將脫臼歸為「跌撲閃挫」,強調手法復位與固定。
- 《傷科補要》記載骨折外露需先清創,再以「續筋接骨」之法治療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脫臼(脫位):單純關節脫離,無皮肉破損。
- 骨折:骨體斷裂,若未穿皮為「閉合性骨折」,穿皮則屬「骨出」範疇。
此病症需結合具體部位與傷勢辨證,古籍中對不同關節脫臼及骨折外露另有專論,如「頜骨脫」、「環跳骨出」等,治法各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