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槽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骨槽癰

骨槽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範疇,多因風熱邪毒上壅陽明經絡,或脾胃積熱循經上攻所致。其病位在頜面耳下,與牙關相鄰,症見耳下漫腫、焮紅灼痛,牙關緊脹,甚則開合不利,伴發熱、口乾等陽明熱盛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攻:風熱之邪外襲,循陽明經脈(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)上行,蘊結於頜頰,氣血壅滯,化熱成癰。
  2.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蘊熱,火毒上炎,燔灼血肉,腐敗成膿。
  3. 七情鬱火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兼夾痰濕,結聚耳下,發為癰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耳下或頜部腫脹,皮色焮紅,觸之灼熱,疼痛劇烈,牙關開合受阻,或見牙齦腫痛。
  • 全身症狀: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或滑數,屬實熱證候。
  • 病程演變:若熱毒熾盛,可腐肉成膿,潰後膿液黃稠;若遷延不癒,則轉為慢性,腫硬難消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:清熱解毒為主,佐以疏風散結、活血消腫。

  • 初起腫痛:宜疏風清熱,方選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合瀉心湯(《金匱要略》),加減黃芩、連翹以增清熱之效。
  • 熱毒壅盛:重用瀉火解毒,如黃連解毒湯(《外台秘要》)合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鑑》),佐以皂角刺、穿山甲透膿散結。
  • 痰熱互結:若腫硬難消,可配合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浙貝母、瓜蔞化痰散結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骨槽風:屬陰疽,多因陰寒凝滯或虛火內燔,病程纏綿,潰後膿稀夾敗絮,與骨槽癰之陽熱證迥異。
  • 牙疔:病位局限於牙齦,腫如粟米,疼痛尖銳,然鮮見牙關緊閉之症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未潰:以金黃散(《醫宗金鑑》)醋調外敷,清熱消腫。
  • 膿成未潰:切開排膿,引流邪毒。
  • 潰後:以九一丹(《醫宗金鑑》)提膿祛腐,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收口。

此病與西醫「頜面部蜂窩組織炎」「化膿性頜骨骨髓炎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病機,結合經絡氣血調治,臨床須詳察寒熱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