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脈

病脈為中醫診斷學中重要概念,指人體在疾病狀態下所呈現的異常脈象,與平脈(健康狀態下的正常脈象)相對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所言:「必先知經脈,然後知病脈,真臟脈見者勝死。」強調掌握經脈常態後,方能辨識病脈,而真臟脈(臟腑精氣衰竭之脈)的出現,更預示病情危重。

病脈的形成與意義

病脈的產生與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異常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脈象為氣血運行的外在表現,當邪氣侵襲或正氣不足時,脈道受擾,即呈現不同特徵的病脈。例如:

  • 外感病邪:風寒襲表可見浮緊脈,風熱犯肺則見浮數脈。
  • 內傷雜病:氣虛者脈弱,血瘀者脈澀,痰濕內阻者脈滑。
  • 臟腑虛損:如腎陽虛衰見沉遲脈,肝陽上亢見弦數脈。

常見病脈分類與主病

歷代醫家對病脈分類不一,如《瀕湖脈學》載有28脈,以下列舉數種經典病脈及其臨床意義:

  1. 浮脈:輕按即得,主表證,若兼緊為風寒,兼數為風熱。
  2. 沉脈:重按始得,主裡證,沉而有力為實,沉而無力為虛。
  3. 遲脈:一息不足四至(每分鐘少於60次),主寒證,遲而有力為實寒,遲而無力為虛寒。
  4. 數脈:一息六至以上(每分鐘超過90次),主熱證,數而有力為實熱,數而無力為虛熱。
  5. 弦脈:如按琴弦,主肝鬱、疼痛或痰飲,亦見於高血壓患者。
  6. 滑脈:往來流利如珠走盤,主痰飲、食滯或妊娠(需結合其他診法判斷)。
  7. 澀脈:遲滯不暢如輕刀刮竹,主氣滯血瘀或精血虧虛。

病脈與臟腑經絡的關係

中醫脈診注重「獨處藏奸」,即特定脈位異常反映對應臟腑病變。如:

  • 左關脈弦:多屬肝氣鬱結。
  • 右寸脈浮數:常提示肺熱。
  • 尺脈沉細:可能為腎精不足。

此外,《傷寒論》以「脈證並治」為核心,如「太陽病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」,結合脈象與症狀以辨證論治。

病脈的動態變化與預後

病脈可隨病情演變而轉化,如外感表證初期見浮脈,若邪傳裡化熱,可能轉為沉數脈;久病正虛時,原實脈漸轉虛弱,提示正氣耗傷。真臟脈(如雀啄脈、屋漏脈)的出現,則為臟氣敗露之危候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真臟脈見者勝死」。

病脈的辨析需四診合參,綜合考量患者體質、病程及環境因素,方能精準判斷病機,為臨床辨證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