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槽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槽疽
骨槽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疽」症之一,多發於膝、踝等關節部位。其名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,書中記載:「骨槽疽生於膝蓋上,並腳踝上腕,其痛時如刀割,其癢如蟲鑽。」所述症狀特徵鮮明,疼痛劇烈如刀割,局部癢感似蟲行,與現代醫學所述之關節結核病(如膝關節結核、踝關節結核)臨床表現相近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骨槽疽多因正氣虛弱,外感風寒濕邪,或內傷七情,導致氣血凝滯,經絡阻塞,久而化熱,腐肉敗血,侵蝕筋骨而成。其病位在骨與關節,與肝腎關係密切,因「腎主骨」、「肝主筋」,若肝腎虧虛,筋骨失養,則邪毒易乘虛內陷,發為疽疾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患處隱痛,局部微腫,皮色不變或略暗,活動受限,伴有輕微寒熱。
- 成膿期:疼痛加劇,如錐刺刀割,腫脹明顯,皮膚轉為暗紅或紫滯,按之應指(波動感),並見身熱不退、口乾等熱象。
- 潰後期:膿液稀薄,夾雜敗絮狀物,瘡口難斂,形成漏管,久則耗傷氣血,呈現面色萎黃、形瘦等虛損之候。
辨證分型
- 寒濕凝滯型:患處冷痛,腫硬不紅,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- 熱毒熾盛型:局部紅腫灼痛,身熱煩渴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氣血兩虛型:潰後膿水淋漓,瘡口色淡,新肉不生,神疲乏力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- 內治:以「消、托、補」為綱。初期宜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,方選陽和湯加減;成膿期需清熱解毒、透膿外出,用仙方活命飲合透膿散;後期氣血虧虛者,當補益肝腎、養血生肌,選十全大補湯或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- 外治:初起可敷貼回陽玉龍膏以溫散寒凝;膿成則切開引流,潰後用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附骨疽(與骨槽疽病機相近)時強調:「此證由體虛之人,外邪襲於經絡,凝滯氣血而成。」治法亦重調補脾腎,佐以祛邪,與骨槽疽之論治互通。
骨槽疽病程纏綿,若失治誤治,易致關節畸形或殘疾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其理論體系深植於中醫整體觀,結合臟腑經絡學說,體現「標本兼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