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槽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槽風
骨槽風,又稱「穿腮發」、「穿腮毒」、「牙槽風」、「牙叉」、「牙叉發」等,為中醫外科病名,主要指發病於耳前腮項之間,初起腫硬如小核,漸大如胡桃,最終導致牙車(下頜骨)腐壞的疾病。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的「下頜骨骨髓炎」,多因風火邪毒上灼或陰寒凝滯所致,臨床可分為「風火證」與「陰寒證」兩型。
病因病機
- 風火邪毒上攻:
多因手少陽三焦經與足陽明胃經風火邪毒熾盛,循經上擾,蘊結於牙槽骨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熱成膿,腐蝕骨質。 - 陰寒凝滯:
若患者正氣不足,或病程遷延,風火之邪未得及時清解,轉為寒凝,氣血運行不暢,痰瘀互結,腐骨敗髓,形成陰寒之證。
臨床表現
-
風火證(急性期):
- 初起耳前或腮項間腫硬如豆,漸增大如胡桃,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牙關緊閉,咀嚼困難。
- 伴發熱、頭痛、口乾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象。
- 若未及時治療,可化膿潰破,流出黃稠膿液,並可能夾雜死骨碎片。
-
陰寒證(慢性期):
- 病程較長,反復發作,局部腫硬但皮色不紅或暗滯,疼痛隱隱,遇寒加重。
- 全身可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等氣血虛弱之象。
- 潰後膿液稀薄,久不收口,或見死骨外露。
治療方法
-
風火證:
- 治則:散風清熱,解毒消腫。
- 方藥:
- 清陽散火湯(《外科正宗》):升麻、白芷、黃芩、牛蒡子、連翹、石膏、防風、當歸、荊芥等。
- 荊防敗毒散加減: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茯苓、桔梗、甘草等,可酌加黃連、梔子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-
陰寒證:
- 治則:溫陽散寒,補益氣血,托毒外出。
- 方藥:
- 陽和湯加減(《外科全生集》):熟地黃、肉桂、麻黃、鹿角膠、白芥子、炮薑炭、生甘草等,可加黃芪、當歸以益氣養血。
外治法
- 若膿成未潰,可切開排膿;若已潰而膿腐未盡,宜提膿祛腐,可用九一丹、五五丹等外敷。
- 若有死骨形成,需手術取出死骨,方能促進瘡口癒合。
預後與調護
本病若早期治療得當,預後較佳;若遷延日久,轉為陰寒證,則癒合緩慢,且易反復發作。治療期間需注重調理氣血,避免風寒侵襲及過食辛辣炙煿之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