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骨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骨痹
骨痹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.痹論》,屬「五體痹」之一,由氣血虛衰、肝腎不足,兼感寒濕之邪,深襲骨髓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正虛邪戀,經絡壅滯,氣血運行失暢,筋骨失養,故以骨節疼痛、肢體沉重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內因:肝腎虧虛
《靈樞.五變》云:「粗理而肉不堅者,善病痹。」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精血不足,則骨髓失充,筋骨懈惰,外邪易乘虛內侵。 - 外因:寒濕侵襲
寒性凝滯,濕性重濁,二者相合,痹阻經絡,深入骨骱。《素問.痹論》指出:「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」寒濕久羈,陽氣不伸,遂致骨節冷痛、屈伸不利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骨節冷痛,痛處固定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;肢體沉重如裹,或局部麻木不仁。
- 次症:腰膝酸軟,步履艱難,甚則關節變形,肌肉萎削。
- 舌脈:舌質淡黯,苔白膩,脈沉遲或弦緊。
證型辨治
-
寒濕痹阻證
- 特徵:骨痛劇烈,肢體僵硬,惡寒喜暖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,祛濕通絡。
- 方例:烏頭湯(《金匱要略》)合 薏苡仁湯(《類證治裁》),重用川烏、桂枝以逐寒,佐薏苡仁、蒼朮化濕。
-
肝腎兩虛證
- 特徵:隱痛綿綿,腰膝無力,頭暈耳鳴。
- 治法:補益肝腎,強筋壯骨。
- 方例:獨活寄生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加減,以桑寄生、杜仲補肝腎,獨活、細辛祛風濕。
-
痰瘀互結證
- 特徵:關節腫大變形,刺痛夜甚。
- 治法:化痰逐瘀,通絡止痛。
- 方例:身痛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合 二陳湯,配伍桃仁、紅花活血,半夏、白芥子化痰。
外治法
- 針灸:取腎俞、命門、大杼等穴,艾灸以溫陽散寒;配合局部阿是穴刺絡拔罐,祛瘀通絡。
- 藥熨:以肉桂、艾葉、川椒等溫熱藥物炒熱布包,熨貼痛處,助陽氣透達。
骨痹之證,多屬本虛標實,病程纏綿,治療當標本兼顧,內外並施,尤重調補肝腎以固其本,輔以祛邪通絡以治其標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孫思邈等,皆強調「治痹先補虛」之理,臨證不可徒攻其邪而忽視扶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