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股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股陽

股陽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大腿外側面之特定區域。《素問·骨空論》記載:「股骨上空在股陽,出上膝四寸。」此處不僅標示部位,亦與經絡循行及腧穴定位密切相關。

從經絡學論,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股陽區域,其經氣運行與下肢氣血調節息息相關。此處若受外邪侵襲或氣血瘀滯,可致經絡不通,引發疼痛、麻木等症。臨床上,股陽部位亦與「風市穴」相關,該穴屬膽經,位於大腿外側中線,常應用於治療下肢痿痹、半身不遂等證。

在針灸治療中,股陽區域的腧穴多用以疏利少陽經氣,調和營衛。如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,刺灸此處可助緩解「寒濕痹痛」。此外,股陽之肌肉豐厚處,亦為推拿手法施術之重點,透過揉按、點壓等法,可疏通局部氣血,改善經絡阻滯。

從臟腑理論延伸,股陽與肝膽功能相應。肝主筋,膽主決斷,若肝膽失調,氣機不暢,可反映於股陽區域出現緊繃或疼痛。故調理肝膽鬱滯時,亦可配合股陽部位之診察與治療。

綜觀之,股陽於中醫理論中兼具解剖定位與功能意義,其臨床應用涵蓋針灸、推拿及經絡辨證,為下肢疾病調治之重要參考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