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股脛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股脛疽

股脛疽,中醫病名,屬疽證之一,指發於股部外側(即「股陽」部位)的癰疽。《靈樞·癰疽》記載:「發於股脛,名曰股脛疽,其狀不甚變,而癰膿搏骨,不急治,三十日死矣。」後世醫家根據經文上下對照,認為「股脛」當指「股陽」,故又稱「股陽疽」。此病特徵為患處外觀變化雖不顯著,但膿毒深蝕至骨,病情險惡,若延誤治療,預後極差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股脛疽多因三陰虧損、正氣不足,復感風寒濕邪,或由跌撲損傷、氣血瘀滯,化熱釀毒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毒邪深伏,侵襲筋骨,與氣血相搏,腐肉成膿。此病與「附骨疽」(化膿性骨髓炎)病機相似,皆屬陰疽範疇,但病位有別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初起患處隱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,腫脹堅硬,漸至疼痛加劇,膿成後按之應指,但破潰後膿水稀薄,或夾敗絮狀物。
  2. 全身症狀:可伴隨寒熱交作、倦怠乏力、食慾不振等氣血虧虛之象。若毒邪內陷,可見高熱神昏,屬危候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寒濕凝滯型:患處冷痛,皮色晦暗,腫勢散漫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  2. 熱毒熾盛型:局部紅腫灼痛,膿液黃稠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3. 氣血兩虛型:潰後膿水淋漓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托毒外出」為主,根據病程階段與證型差異,治法如下:

  • 初起:宜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,方選陽和湯加減;若熱毒明顯,則用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。
  • 成膿期:切開排膿,配合透膿散托毒透邪。
  • 潰後:氣血虛者予十全大補湯;陰虛餘毒未清者用六味地黃丸四妙勇安湯

相關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股陽疽生股外側,內硬如石皮色紅,由房勞傷腎或濕熱,治同附骨疽法。」強調此病與腎虛及濕熱下注相關,治療可參照附骨疽方藥。

此病名雖少見於現代臨床,但中醫對其病機與療法的記載,仍為後世處理深部癰疽提供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