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股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股骨
股骨,又稱「大腿骨」或「髀骨」,於中醫古籍中亦稱「楗」,為人體最長、最堅固之長骨,主司下肢支撐與運動。其解剖位置與功能於中醫理論中,不僅涉及形體結構,更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中醫典籍論述
《素問·骨空論》載:「股骨上空在股陽,出上膝四寸。」此處「股陽」指股骨外側,而「空」意指氣血灌注之孔竅或經絡循行要處。中醫認為,股骨周邊分布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與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),其氣血充盈與否,直接影響下肢活動及筋骨強健。
生理與病理關聯
- 肝腎與骨之關係
中醫強調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股骨之強健依賴腎精充養。若腎氣虛衰,則易見骨質疏鬆、股骨疼痛;肝血不足則筋脈失濡,可致關節屈伸不利。 - 氣血濡養
股骨需氣血溫煦濡養,若氣滯血瘀(如跌撲損傷),或氣血虧虛(如久病體弱),皆可導致股骨周邊痠痛無力,甚則活動受限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髀骨傷斷,多因跌墜,瘀血凝滯。」說明外力所致股骨損傷,多伴隨局部氣血瘀阻。 - 經絡循行
足陽明胃經循行過股骨前側,足少陽膽經行經外側,足太陽膀胱經貫穿後側。若經絡受阻,可沿股骨走行出現放射痛,如「坐臀風」(類似現代坐骨神經痛)即與膀胱經氣血不暢相關。
名詞考據
「髀骨」之名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指股骨整體;「楗」則見於《傷科匯纂》,強調其支撐之功能。古籍亦將股骨上端與髖臼構成之關節稱為「髀樞」,屬「筋之府」,與腰腿活動密切相連。
總結
中醫視股骨為形神合一之載體,其健康與肝腎、氣血、經絡息息相關,非僅解剖學之結構概念。臨床辨治時,常從調補肝腎、活血通絡著手,以維持其生理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