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股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股肱
解剖部位名
在中醫學中,「股肱」泛指大腿與上臂,為人體四肢的重要組成部分。「股」即大腿,位於下肢,上接髖關節,下連膝關節;「肱」則指上臂,位於上肢,上接肩關節,下連肘關節。此二部位肌肉豐厚,骨骼強健,是支撐肢體活動與力量傳導的關鍵結構。
經絡與氣血運行
股肱部位與多條經絡密切相關:
- 足三陽經:行經大腿外側與後側,包括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,主司下肢氣血輸布。
- 手三陽經:循行於上臂外側與後側,包括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,主導上肢氣血流通。
- 足三陰經:分布於大腿內側,如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,與臟腑功能相連。
《靈樞·淫邪發夢》提及:「厥氣……客於股肱,則夢禮節拜起。」說明外邪或氣機逆亂侵擾股肱時,可能反映於夢境,此現象與經絡氣血失調相關,亦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理論。
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
- 運動樞紐:股肱為肢體屈伸、旋轉的關鍵部位,其筋肉(如股四頭肌、肱二頭肌)依賴肝血濡養與脾氣運化,以維持強健。
- 診斷依據:股肱部位的疼痛、麻木或萎縮,常與經絡阻塞、氣血不足或風寒濕邪侵襲有關。例如,大腿內側疼痛多責之肝腎虧虛,上臂無力可能與肺氣虛弱或大腸經氣血不暢相聯。
- 治療應用:針灸或推拿常取股肱部穴位(如足三里、曲池)以調和氣血,或透過刺絡放血祛除局部瘀滯。
古籍記載與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」,股肱作為四肢主幹,其健康與否直接反映陽氣盛衰。此外,肝主筋、脾主肌肉,股肱的活動能力亦與此二臟功能強弱相應,進一步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藏象學說」的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