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谷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穀脹
穀脹,又稱食脹,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飲食不節、穀食停滯不化所致的胸腹脹滿之症。其病因多與脾胃運化失常相關,臨床表現以脘腹痞悶、早食暮不能消、噯腐吞酸等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穀脹的形成,主要源於以下兩方面:
- 飲食失節:過飢過飽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導致中焦氣機壅滯,穀食難以運化,積於脘腹而成脹滿。
- 脾胃虛弱:素體脾胃氣虛,或久病傷脾,運化無力,稍進飲食即停滯不消,日久化生濕濁,進一步阻遏氣機,加重脹滿。
臨床表現
- 脘腹脹滿:飯後尤甚,按之濡軟,或兼輕度疼痛。
- 消化遲滯:早食至暮仍覺飽脹,甚則不思飲食。
- 噯氣酸腐:因宿食停滯,胃氣上逆,故見噯氣帶酸腐臭味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或垢濁,脈象多滑或弦滑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氣脹:以氣機鬱滯為主,脹滿時輕時重,叩之如鼓,與情緒相關,無明顯食積表現。
- 水脹:多伴水濕停聚,如腹大如鼓、按之凹陷,與穀脹之實滯不同。
- 痰脹:痰濕內阻所致,脹滿兼見痰多、胸悶,舌苔滑膩。
中醫治法
穀脹的治療以消食導滯、健脾和胃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- 保和丸:適用於輕症食滯,以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等消食化積。
- 枳實導滯丸:針對食積化熱,見苔黃膩者,配伍大黃、黃芩以清熱通腑。
- 香砂六君子湯:若脾胃虛弱兼食滯,宜補消兼施,以人參、白朮健脾,佐木香、砂仁行氣。
古籍論述
- 《世醫得效方》指出:「失飢傷飽,痞悶停酸,早食暮不能食,名穀脹。」強調飲食不節為致病之因。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直接將穀脹與食脹等同,云:「穀脹,即食脹。」進一步說明其病機在於飲食停積。
穀脹一證,反映了中醫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核心,臨床需辨明虛實,區分單純食滯或脾胃本虛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