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谷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穀賊
病名,又稱稻穀哽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喉科疾患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》。其病因源於誤食未成熟或質地堅硬之稻穀短穗(古稱「穀賊」),此類穀穗性強澀,入喉後滯留不去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腫結。
病因病機
隋代巢元方提出「風熱氣在於喉間,與血氣相搏」之說,指出外感風熱邪氣與喉間氣血相互搏結,可形成類似誤食穀賊所致之腫結。此病機與外邪引動內熱、氣血瘀阻相關,屬「喉痹」範疇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喉嚨腫脹疼痛,吞嚥困難,甚則呼吸不暢,症狀類似異物哽阻。古籍強調「宜急取出之」,即需及時解除實體阻塞,若因風熱氣血相搏所致,則需調理內在病機。
中醫相關理論延伸
- 與「哽喉」之異同
《諸病源候論》將「穀賊」與「哽喉」並列,二者皆屬喉部梗阻,然「穀賊」特指穀穗滯留,而「哽喉」泛指魚刺、骨鯁等異物所傷,治法均需優先去除實邪。 - 病理類比
後世醫家將此概念延伸,凡喉間腫結因熱毒或氣血瘀滯而生者,雖無實體異物,亦可類比「穀賊」病機,治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如《外科正宗》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 - 與「喉癰」之關聯
若腫結化膿,可發展為喉癰(喉部膿腫),此時病機轉為熱毒熾盛,需結合癰疽治法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倡清咽利膈湯。
古籍記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聖濟總錄·咽喉門》亦提及「穀賊」為「誤哽稻芒,塞咽不下」,並載有外用蓖麻子搗敷引吐之法。此類外治法反映古代對喉科急症之處理智慧。
綜觀之,「穀賊」一詞體現中醫對喉部疾病「因實致瘀」與「因熱成結」的雙重認識,兼具病因與病機描述之雙重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