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穀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穀雨

穀雨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時值每年陽曆4月19日至21日之間,太陽到達黃經30°時。《通緯·孝經援神契》載:「清明後十五日,鬥指辰,為穀雨,三月中,言雨生百穀清淨明潔也。」《群芳譜》亦云:「穀雨,谷得雨而生也。」此時節氣候溫潤,雨量漸增,滋養大地,利於農作物生長,象徵春生之氣達至旺盛階段。

中醫視角下的穀雨養生

  1. 天人相應,順應春生
    中醫強調「天人合一」,穀雨時節陽氣升發,人體肝氣亦隨之旺盛。肝主疏泄,與春氣相通,此時宜順應自然,調暢情志,避免肝氣鬱結。飲食上可適量選用辛甘發散之品,如韭菜、香椿、山藥等,以助陽氣舒展。
  2. 濕氣漸重,健脾為要
    穀雨後降雨增多,環境濕氣加重,易困阻脾陽。中醫認為「脾主運化」,濕邪內侵可能導致食欲不振、肢體困重等症。此時可藉由飲食調理,選用茯苓、薏苡仁、赤小豆等健脾利濕之品,以助脾胃運化水濕。
  3. 氣血調和,防風避邪
    此時雖氣候轉暖,但早晚溫差仍大,風邪易乘虛而入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,建議適當保暖,尤其護衛頭頸與關節,避免風寒濕邪侵襲經絡。
  4. 自然作息,夜臥早起
    順應春季「夜臥早起」的養生原則,穀雨時節可稍晚入睡(但不逾子時),清晨宜早起活動,以契合自然界陽氣升發之勢,促進氣血運行。

穀雨與五運六氣
從五運六氣理論來看,穀雨多處於二之氣(少陽相火主令)或三之氣(太陰濕土主令)交接之際,氣候特點為「熱鬱於上,濕蘊於中」。此時養生需注重清熱化濕,避免內熱與外濕相搏,引發不適。

民俗與藥食同源
民間有「穀雨採茶」習俗,認為此時茶葉得雨露滋潤,質地清潤。中醫視茶為清熱生津之物,綠茶性涼,可適度飲用以疏解春燥。此外,香椿芽、蒲公英等時令野菜,亦具清熱解毒、疏肝利膽之效,符合春季養生需求。

穀雨不僅是農耕的重要節點,於中醫理論中更蘊含「調和陰陽,順應四時」的智慧,透過飲食、起居與情志的調攝,使人體與自然節律同步,達致養生防病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