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谷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穀氣」詳解
一、基本概念
「穀氣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泛指飲食水穀經脾胃運化後所化生的精微物質,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能量來源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指出:「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。」說明穀氣與先天之氣(真氣)相合,共同維持人體生理機能。
二、內涵與分類
- 飲食水穀之氣
穀氣源於日常飲食,經脾胃受納、腐熟、運化後轉化為「水穀精微」,進一步輸布全身,滋養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提及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……」即描述此過程。 - 人體正氣之一
穀氣與衛氣、營氣同屬正氣範疇。《靈樞·終始》以脈象區分邪正:「邪氣來也緊而急,穀氣來也徐而緩。」意指穀氣充盈時,脈象和緩有力,反映機體氣血調和;反之,若穀氣不足,則正氣虛弱,易受外邪侵襲。 - 自然之氣與臟腑聯繫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「穀氣通於脾」,王冰註解:「穀氣虛,脾受納故。」說明穀氣與脾臟功能密切相關。脾主運化,負責將自然界的水穀之氣轉化為人體可利用的能量,若穀氣虧虛,則脾失健運,可能出現倦怠、腹脹等症。
三、生理作用
- 充養先天之氣
穀氣與先天之氣(腎精)相輔相成,後天滋養先天。脾胃強健則穀氣充足,能補充腎精,延緩衰老。 - 化生氣血津液
穀氣為氣血生化之源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強調:「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」說明穀氣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,化生營衛之氣與血液。 - 維持臟腑功能
五臟六腑依賴穀氣濡養,尤其脾胃為中心。若穀氣不暢,可能影響肝之疏泄、心之主血等功能,形成氣滯、血虛等病理變化。
四、相關理論延伸
- 穀氣與經絡: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其盛衰直接反映穀氣狀態。
- 穀氣與病理: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,強調穀氣充足可增強抗病能力。
綜上所述,穀氣為中醫「後天之本」理論的核心,其盛衰關乎整體健康,臨床辨證常需審察脾胃功能及穀氣化生是否順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