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谷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谷門

谷門,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乃足陽明胃經之要穴「天樞」的別稱。天樞穴位於腹部,臍旁二寸處,左右各一,屬胃經,同時為大腸之募穴,具有調和脾胃、疏調腸腑、理氣行滯之效,臨床多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患,如腹痛、腹脹、泄瀉、便秘等症。

經絡與穴性
天樞(谷門)為足陽明胃經之穴,陽明經多氣多血,此穴又為大腸募穴,故能通調腸胃氣機,兼可活血化瘀。《針灸大成》載其主治「奔豚、泄瀉、脹滿、繞臍痛、不嗜食」等,反映其對中焦氣機升降的調節作用。

功能與主治

  1. 調理腸胃:天樞為大腸募穴,直接影響腸腑功能,對寒熱錯雜之腹痛、痢疾、腸鳴等症具雙向調節作用。
  2. 健脾和胃:配合中脘、足三里等穴,可增強脾胃運化,改善食積、嘔逆等症。
  3. 活血通絡:陽明經氣血充盈,刺激此穴可輔助治療婦科經帶疾患,如月經不調、癥瘕積聚,體現「腑病治臟」之思路。

針灸操作
古法記載,天樞可針可灸。《甲乙經》言:「針入五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」現代臨床多直刺0.8~1.2寸,灸法適用於虛寒性腹瀉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關元、三陰交,治婦人月經病。
  • 配上巨虛、曲池,治濕熱痢疾。
  • 配中脘、氣海,療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。

學術淵源
「谷門」之名,喻穴如穀物出入之門戶,與脾胃受納、大腸傳導之功能相應。《醫經理解》進一步闡釋:「天樞,在臍旁二寸,天之樞紐也,主中焦氣化。」此穴名之演變,反映古人對臟腑氣機樞紐作用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