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谷勞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穀勞病

病名與定義
穀勞病為中醫古籍記載之證候,主因脾胃虛寒,運化失司,導致食後氣機壅滯,出現「手足重著、默默欲臥」等症狀。其名「穀勞」,意指因飲食(穀氣)後加重疲勞之態,與現代所謂「飯後倦怠」相似,然中醫視為病理性表現,多與脾胃陽虛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寒:過食生冷、久病體弱,或素體陽虛,致中焦陽氣不足,無法溫煦運化水穀。
  2. 濕濁內困:脾虛生濕,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,故見四肢沉重、倦怠嗜臥。
  3. 食滯氣壅:進食後脾胃負擔加重,陽氣更虛,氣血運行不暢,症狀尤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食後四肢煩重、昏沉欲睡(嘿嘿欲臥),且進食後症狀加劇(食畢輒甚)。
  • 兼症:或伴脘腹冷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膩、脈沉緩等虛寒濕困之象。

古籍論述
《肘後備急方》記載:「穀勞之病,四肢重,嘿嘿欲臥,食畢輒甚。」並提出方藥:

  • 組成:大麥蘗(即麥芽)一升、椒(蜀椒)一兩同炒,乾薑三兩研末。
  • 服法:每服方寸匕(約1-2克),日三至四次。
  • 方義
    • 大麥蘗:消食和中,助脾胃運化。
    • 蜀椒:溫中散寒,除濕止痛。
    • 乾薑:溫補脾陽,散寒化飲。三藥合用,共奏溫中健脾、化濕消滯之效。

辨證要點
此病需與「脾虛濕盛」「痰飲內停」等證鑑別:

  • 脾虛濕盛:以長期倦怠、浮腫為主,未必與進食直接相關。
  • 痰飲內停:多見眩暈、嘔吐痰涎,脈滑苔膩,與穀勞病之虛寒特性不同。

治法與方藥拓展
除《肘後方》原方外,後世醫家針對脾胃虛寒型穀勞,亦可選用:

  1. 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:溫中祛寒,補氣健脾。
  2. 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:燥濕運脾,若兼腹脹苔厚者適用。
  3. 香砂六君子湯:益氣化痰,適用於氣虛兼痰濕者。

預後與調養
穀勞病屬慢性虛損,需長期溫養脾胃。若及時調治,陽氣漸復則症狀可緩;若遷延失治,恐進一步發展為「痰飲」「泄瀉」等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