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谷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穀瘕

穀瘕為中醫病名,屬「癥瘕」範疇,指因飲食不節,穀氣積滯於腹中所致之結塊病證。其特徵為患者能食而大便量少,日久則腹內形成可推動之結塊。此病名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癥瘕病諸候》,書中記載:「人有能食而不大便,初亦不覺為患,久乃腹內成塊結,推之可動,故名為穀瘕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穀瘕之形成,主要與脾胃運化失常相關。中醫認為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運化精微。若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黏膩或難以消化之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使穀氣不得正常運化,停滯於中焦,久則聚而成形,形成結塊。

此外,情志失調、氣機鬱滯,或久病體虛、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加重穀氣積滯,促使穀瘕形成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能食便少:患者食慾尚可,甚至食量不減,但排便量少,或大便不暢,此為穀氣積滯、傳導失常之象。
  2. 腹內結塊:初期症狀不明顯,日久則腹中漸生結塊,觸之可動,按之柔軟或稍硬,位置不固定。
  3. 伴隨症狀:或見脘腹脹滿、噯氣、消化不良,甚則偶有輕微腹痛,但無劇烈疼痛。

與其他癥瘕之鑒別

癥瘕為腹內結塊之統稱,其中「癥」指結塊固定不移,按之堅硬,多屬血分病變;「瘕」則指結塊聚散無常,推之可移,多屬氣分病變。穀瘕屬「瘕」類,其特點在於與飲食積滯直接相關,結塊因穀氣不化而成,故以能食便少為主要辨證要點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穀瘕,以健脾消積、行氣導滯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保和丸:消食導滯,適用於飲食積滯輕證。
  • 枳實導滯丸:清熱化濕、消積導滯,適用於積滯兼濕熱者。
  • 香砂六君子湯:健脾益氣、理氣和胃,適用於脾胃虛弱兼氣滯者。

若久病氣滯血瘀,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,如丹參、莪朮等,以助散結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亦提及穀瘕,認為其病機在於「穀氣不消,結聚成瘕」,強調調理脾胃為治療關鍵。

綜上所述,穀瘕為中醫特有的病證概念,其形成與飲食、脾胃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,以消積導滯、調理氣機為主要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