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谷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谷瘕,病名。能食便少,久而腹內結塊,推之可動者。

《諸病源候論.症瘕病諸候》:「人有能食而不大便,初亦不覺為患,久乃腹內成塊結,推之可動,故名為谷瘕也。」

谷瘕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被吸收,積聚於腸胃,形成瘕塊。 2.情志不遂,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痰濕凝聚,形成瘕塊。 3.外感六淫,風寒濕熱之邪,侵襲人體,阻遏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痰濕凝聚,形成瘕塊。

谷瘕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腹部脹痛,按之可動,疼痛可向背部放射。 2.食欲不振,大便不暢,便溏或便秘。 3.疲倦乏力,面色萎黃,精神不振。 4.舌苔白膩,脈沉細。

谷瘕的治療,以健脾和胃、化痰散結為主。可用香砂六君丸、保和丸、四君子湯等中成藥治療。

谷瘕的預防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飲食有節,不吃生冷肥甘厚味,以清淡易消化為主。 2.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 3.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 4.注意衛生,避免外感六淫。

谷瘕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腸梗阻、腹膜炎等嚴重併發症。因此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