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繭

病繭,又稱「蛇節疔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指疔之一類,特指生於手指中節之急性化膿性炎症。此症首載於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其病因病機與指疔相通,然病位專注於指節處,臨床表現與治療亦有細微差異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病繭多因外感火毒濕熱,或內傷情志、飲食不節,致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化熱成毒,凝聚於指節而發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蘊結」,與肝膽濕熱、脾胃積熱等內因相關,亦可能因外傷染毒,如針刺、竹木刺傷,使邪毒乘虛而入,鬱結化膿。

臨床表現

病繭初起,患處紅腫熱痛,漸至腫脹如繭,皮色紫暗,疼痛劇烈,甚則徹夜難眠。若熱毒熾盛,可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全身症狀。化膿後,局部變軟,按之有波動感,潰破後膿出黃稠,若排膿不暢,則易轉為慢性,或蔓延至鄰近關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蘊結證:局部紅腫灼痛,拒按,伴發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2. 濕毒瘀阻證:腫脹明顯,皮色暗紅,疼痛如錐刺,舌暗紅或有瘀斑,苔黃膩,脈澀。
  3. 氣血兩虛證(多見於潰後久不收口):膿液清稀,瘡口難斂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」為主,依證型佐以利濕、托毒、或補益氣血之法。

  • 內治
    • 熱毒蘊結者,選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  • 濕毒瘀阻者,以仙方活命飲配合四妙勇安湯化裁。
    • 氣血兩虛者,宜托裡消毒散加減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初起未潰,以金黃散玉露散調敷,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膿成則切開排膿,外用九一丹提膿祛腐;潰後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癒合。

古籍考據
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,病繭與指疔同源,然因「節隙狹隘,毒易留連」,故治療需注重疏通經絡,防其纏綿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強調,此症若失治,恐致「筋攣骨朽」,不可輕忽。

病繭雖為局部疾患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治,結合經絡氣血理論,內外兼施,以達標本同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