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谷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谷疸
定義與病因
谷疸為中醫五疸之一,主要因飲食失節、飢飽無度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蘊,熏蒸肝胆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穀氣不消,濕熱鬱結」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:「谷疸之為病,寒熱不食,食即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發黃。」說明此證與脾胃虛弱、濕熱搏結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身目發黃,色澤鮮明如橘皮(陽黃特徵),伴有食後頭眩、脘腹脹悶、心煩懊憹。
- 次症:寒熱交替、食欲不振、小便短赤不利、大便不調,脈象多沉或弦滑,舌苔黃膩。
- 病程特點:初期可見脾胃不適,漸次濕熱蘊蒸,久則發黃,符合《聖濟總錄》所述「虛熱熏蒸,遂為谷疸」之過程。
病機分析
- 脾胃損傷:過飢過飽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而生濕濁。
- 濕熱鬱蒸: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交阻中焦,熏蒸肝胆,迫使胆汁外溢肌膚。
- 氣機不利:濕熱阻滯三焦,氣化失常,故見小便不利;上擾清陽則頭眩,擾及心神則心煩不安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利濕、健脾和中」為主,經典方劑如下:
- 茵陳蒿湯(《傷寒論》):茵陳蒿清利濕熱退黃,梔子清三焦之火,大黃通腑泄熱,適用於濕熱俱盛之證。
- 谷疸丸(《聖濟總錄》):含苦參、龍膽草等,專攻濕熱鬱結,兼顧健脾消穀。
- 加味枳朮湯:以枳實、白朮理氣健脾,佐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適於脾虛濕熱並重者。
鑑別診斷
- 酒疸:因過飲酒醴濕熱所致,症見身黃、心中懊憹而熱。
- 女勞疸:房勞傷腎,兼有瘀血,黃色晦暗,額黑少腹滿。
- 黑疸:五疸久病轉歸,膚色青黑,多屬陰黃範疇。
相關名詞考據
谷疸又名「胃疸」、「胃黃」,古籍中多混稱,然細究之:
- 胃疸:強調病位在胃,與飲食直接相關。
- 胃黃:側重脾胃濕熱發黃之病機,與「脾黃」互為表裡。
此證屬中醫黃疸病之陽黃實證,治療需緊扣濕熱與脾胃功能,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,更發展出結合升陽除濕、疏肝利胆之法,豐富其辨治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