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古詵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古詵
古詵為宋代醫家,其生平與籍貫史料記載不詳,然其著作可窺見其學術貢獻。據文獻所載,古詵撰有《醫明要略》一卷,內容或為中醫理論之精要,惜未見流傳於世。另著有《三教保光纂要》三卷,此書名暗示其可能融會儒、釋、道三教思想於醫學之中,反映宋代醫家注重身心調和與養生之風尚。
學術背景與中醫思想
宋代醫學承襲隋唐以降之理論體系,並受理學影響,強調「天人相應」與「陰陽五行」之調和。古詵之著作雖佚,然從書名推測,《醫明要略》可能涉及中醫基礎理論,如臟腑經絡、氣血津液之辨證;而《三教保光纂要》或結合三教養生觀,探討情志調攝與藥食同源之理念,符合宋代醫家重視「治未病」之傾向。
宋代醫學與古詵之定位
宋代為中醫理論系統化之關鍵時期,官方編纂《太平聖惠方》《聖濟總錄》等巨著,民間醫家亦多專科著述。古詵身處此環境,其學說或受當時「方書整理」與「理論深化」風潮影響。雖著作散佚,然其名見載於史冊,足證其於當時醫林有一定地位。
中醫名詞關聯探討
若以「古詵」為引,可延伸探討宋代醫家如錢乙、龐安時等對中醫兒科、傷寒學之貢獻,或比較同期《和劑局方》對藥方規範化之影響。古詵之「保光」概念,亦可能與《黃帝內經》「精神內守」之養生觀相呼應,凸顯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核心思想。
古詵雖史料有限,然其著作名稱已為後世提供宋代醫學多元發展之線索,值得進一步考據與探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